宗教只有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才有其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宗教里包含的高层次文化成分越高,这个宗教就越能充满生机,也就越能受到知识阶层的重视,越可能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了解它,信德的素质也就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你绝不能借着“适应”、“开放”、“接受新事物”等托词,盲目地随波逐流;更不能搬出“神父也是人”的挡箭牌为自己编造理由开脱罪责。
光有组织完备的结构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生命的每个阶段充满福音的喜乐,以创新的精神去适应千变万化的局势,传授历史遗产。
身为神父、牧者,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艰巨而又沉重,基于我们教会目前的教友整体素质,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诸多复杂的形势挑战,能否盐咸光亮,能否傲立于社会发展的前沿,能否真正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良心,显然,传统中的念好经
而我们作为一个证道者,对于这样的环境一定要心中有数,适当地适应或调整,争取宣讲的效果最大化!总之,就如有先知之见的志士们所言:中国教会的复兴,首先是圣职界的复兴!
2.这40天逐渐使我们适应一种适时放弃的文化。我认识德语基督宗教团体的一大群人,他们主动在这40天中放弃酒精及尼古丁。虽然乍一看,这有违于我们人类的基本需求,但这也表明:更少就是更多!
随着福传工作不断开展,时至今日,教友人数已达1200多人,覆盖27个自然村,原有的老堂已无法适应教友们的日常信仰需求,因此,从2007年开始筹备第二次建堂,在老教堂边上购地建堂,共花费二千一百七十多万,
牧灵机构也会陷入这诱惑,只求保全自己,却不使自己适应福音的服务。
陈文村老圣堂是1922年建成的,文革期间被毁,国家宗教政策落实后的1983年,教友便迫不及待地修建了一座宽12米,长30米,砖木结构的圣堂,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砖瓦木料欠佳,经过多年风雨剥蚀,,很难适应当前需要
徐神父告知大家教区对神职人员的调动情况,并希望与大家彼此适应,相互扶持,共同前行。徐神父特别强调了团体间相互团结的重要性,必须要以基督爱精神来致力于福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