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再次提到基督司祭职的美妙和不可宽恕的亵渎,不是因为上主不愿意宽恕一切,而是因为人自己把宽恕之门给封闭了,不让自己得到宽恕,他亵渎了耶稣司祭职的美妙。
教宗继续说,神贫之人的幸福也指基督徒不依靠自己,不依靠物质财富,不固执己见,而是洗耳恭听,乐意接纳他人的决定。我们团体中神贫的人越多,我们之间的分裂、冲突和争论就越少!
拉匝禄不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而是一名有个人经历,我们所熟知且具有面容的人物。这样的人是一份恩典,一份无价之宝,一个天主所喜爱和记得的人,尽管他遭到人的拒绝。
的确如此,因为那些把自己封闭在享乐中的人不懂得何为希望,他们只希望自己享福,但这不是希望,而是相对的安全感。那些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满足的人,那些自我感觉一切都好的人,也不懂得何为希望。
这才华帮助我们懂得生活不是一幅黑白,而是一幅彩色油画。一些地方明亮,另一些地方昏暗,有浅淡的也有鲜艳的。但无论如何,深浅画面则占据多数。
教宗强调,融入既不是同化也不是合并,而是彼此承认对方的文化财富。能否与那些被迫离乡背井的移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则是一个公义问题,因为今天经济不公平的现象已无法令人接受,所有人都应得享大地的果实。
可是,他在耶稣面容上看到的不再是上主,而是一名经师,一名老师。於是,他有意强迫耶稣去做他所希望祂做的事。米凯利尼神父省思的第2个课题是:教会的牧人对远离信仰的人该当做什麽?他的结论是:该当去寻找罪人。
这人不是罪人,而是腐败之人,因为他知道有很多人处於贫穷困苦中,但他却感到幸福,完全不理会他人死活。凡信赖自己,信赖自己的心的人,是可咒駡的。人心最狡猾,已不可救药。
这个人生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瘫痪,而是怠惰;怠惰比不冷不热的心更糟糕、更恶劣。他活着只是因为还有口气,没有任何前进的意愿,不想在生活中有所作为,丧失了喜乐的记忆。
苦难不是目的,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生调剂品,而是圆满喜乐中最关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