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笃十六世,隆巴尔迪神父说,“众所周知,他更是一个神学家,一个文化极渊博的人,思想表达非常清晰而且有条理,希望进行论证,提出的思想具有连贯性,例如,表现在与群众的对话上。
该书得到当代汉语神学家温伟耀博士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本书是将心理辅导和灵修学巧妙结合的佳作,是一本有深度又实用的好书。课堂上听课的学员也正处中年。
本笃没有慌张,而是叫来了四名顶尖的枢机神学家,说:你们跟我解释这件事。他们对此作出解释,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有些传言说,本笃对新教宗做的事感到痛心,这些都是‘传话游戏’制造的故事。
但在最早的一批中国本土神学家们的著作里即开始大量地使用“撒责尔铎德”、“司铎”等词,却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神学家约翰·卫斯理在谈到基督徒的财富观时说:“尽力地挣钱、尽力地省钱,尽力地捐钱。”在美国的财富文化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卡耐基开始,形成了两个传统。
在这里我们也遇到一个许多神学家常常争论的问题:天主会改变吗?因着圣母玛利亚的转求,主耶稣,虽然祂的时间还没有到,却提前行了第一个神迹。
(玛9:37~38;路10:2)按德国神学家拉内(KarlRahner)的解释,圣召有三层:最基本的一层是人人都拥有的圣召,即是天主赐给每个人的良心,召叫他行善避恶;更上一层是领洗入教的圣召,召叫教友清楚地走救己救人的人生道路
在14世纪拜占庭神学家尼古拉斯·卡巴西拉斯(NicholasCabasilas)所著的《基督里的生命》一书中,我们重新发现了柏拉图的经验,即这种被新的基督信仰经验所改变的怀旧情结中的终极对象,仍属于无名
每当读到丹麦神学家克而郭凯尔写的《地下室手记》时,我的心底里翻动着层层叠叠的共鸣,他说,每个人都有着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而最可悲的莫过于好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找不到精神的皈依。
16世纪神学家奥利振说:爱心的债永远随着我。故此,我们要天天彼此相劝,凡事互相包容。当以爱己之心去爱人,责人之心来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