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与《天主教教理》第1962-1964条呼应:旧约法律是为教育人准备救恩而设的。
无论我们的身体、心理或灵魂上生病,只要遇到了主耶稣,和祂接触了,就会分沾祂的救恩,获得治愈,得到新的生命。
他们的苦难结合了基督的苦难,因此具有了救恩性。 教宗然后感谢卡雷金二世为大公交谈提供了有效支持,特别是对‘天主教与东正教神学对话联合委员会’的工作所给予的支持。
这一大伙群众站在天主面前请求说:‘请给我们救恩吧!请赐予和平!请让我们有工作!’教宗也谈到为信仰受迫害的人:长老中有一位问我说:‘这些穿白衣的人是谁?
这教导我们「为我们的益处和世界的救恩活出这痛苦的悲剧。」教宗引述他的通谕《在希望中得救》:「人性的真正评估,主要是由痛苦和受苦者间的关系而定。
义大利家庭论坛主席弗朗切斯科•贝莱蒂接受本电台访问,谈到教宗本月的祈祷总意向时说: 答:1981年公布的《家庭团体》劝谕中已经提出这个呼吁,社会必须关注家庭的前景,因为在获取信仰救恩与文理陶成上
圣座东方教会部部长桑德里枢机主教致普世教会所有牧人的感谢信中写道:「圣周五为圣地捐款﹐是为了助益圣地的弟兄姊妹﹐他们在救恩的土地上﹐与他们的牧人活出基督的奥迹﹐那为了全人类的救恩被钉十字架﹐死而复活的基督
假设心猿意马,对于事主救灵的大事就太儿戏了!但是实际有不少的教友,就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年年有今朝,朝朝有此时,周而复始,不思不想,导致形成恶性循环,不仅自己不受益,而且影响周围的人。
(参阅郑保禄著“从历史观点看弥撒礼仪的演变”———闻道出版社) 圣言与圣体有其内在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同是救恩的通传,同是一个主基督的临在,同是唯一中保的生命食粮。
它指的是天父慈悲的救恩计划。在这计划中也有匝凯的救恩。匝凯是位不诚实和被众人鄙视的人,因此需要悔改。耶稣在慈悲的驱使下,去寻找匝凯。教宗表示:耶稣的目光超越罪过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