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四旬期间的这一天,我们要好好地思忖一下:我的依靠在哪里?我信赖上主呢,还是我是个外邦人,信赖事物、自造的偶像?我还有名字吗?或者我已开始丧失自己的名字,只叫‘我’?
想想最近几年,我个人就丢了两辆电动车,自行车更是不计其数。而现在,就连教堂这神圣之地也成了他们伸手的地方。原先车子被盗,我总要生气、抱怨,诅咒这些盗贼不得好死等等。
近日我看了“信德”的《一位老主教的忏悔》、《衡水教区发布文告要求神长教友力行节俭》和新春寄语《新常态下铸造崭新的历史》,激动得不能自已,拍案而呼痛快!
此时,我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进行,我该怎样面对这次祈祷?我为什么要拜苦路?我主动吗,愿意吗?迷茫中祈求耶稣赐我恩宠,帮助我体验他的痛苦,以渴望的心陪伴他走苦路。我又问自己,难道就这样走一圈就可以了吗?
梵蒂冈电台台长隆巴尔迪神父表示:「我认为一个经历八十年的机构必须进行反思。为此,我们作出的贡献必须是严肃、坚实的,为我们在电台工作的人员,以便更加认识我们来自哪里并能知道我们将前往哪里。
当我看了电影《耶稣》后,我被主耶稣为爱全人类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当我看了华姿所著《在爱中行走》后,我被德肋撒嬷嬷为爱穷人中的穷人而无私奉献毕生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当我看了信德季刊《麻风病人的使徒
我是一个以书为友的人,常常在读书中乐此不疲,喜滋滋的独自快乐着。 有一本新书很吸引我,就是山东作家李业陶的新书《隔辈亲——爷爷陪伴你成长》。
是啊,在我身边就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而悲惨的事情。
2013年我主动向主教提出:每年寒暑假我愿意去山区服务,去寻找迷失多年的教友,因为正如教宗在奉献生活年致所有度奉献生活者的牧函中谈到的一个事实——尤其边缘地区,有的人不是因为信仰离开教会
申老师说深度的自我接纳就是对信仰最好的表达首先,申老师在课程的开始用各种关系图帮助青年们理解当下的这个我,比如爱生气的我、自卑的我、退缩的我、不爱说话的我、不爱与人交往的我,有萎靡状态的这个我等等是怎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