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部的信函也指出,“在一些国家中,司铎和一些平信徒阻止婚外生子的母亲领受圣事,甚至不接纳她们的孩子领洗”。
五、古城营堂区孟同保主任司铎致答谢词典礼中,孟同保神父回顾了建堂历程,几十年来的艰辛在庆典这一天得到释放,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教会高层也提倡本地化,1919年,教廷发布《夫至大》通谕,强调培养本地神职人员,认为福传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由外籍传教士管理的教会,而是要建立一个由本地神职领导的本地教会。
笔者记下这件事并非刻意去表露教会的阴暗面,更不是去发泄心中的不满,只是想借信德网之一角,以此文为契机,呼吁各地教堂应重视接待工作,给教堂门卫工作人员应有的培训;并愿给各位司铎弟兄提一个醒,我们应该真诚面对那些我们应该服务的兄弟姐妹
因为他过分的强调教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司铎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没有认识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应该善尽自己的本分,达成一个神父应该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情。
信德文化研究所的司铎培育工作做的就很好。目前中国的神职人员已经不算少,但素质还不很理想,所以神职人员的素质问题很重要,灵修是一辈子的事,这方面一定要加强。这是第一点。
1944年,陈柏庐修士神学毕业,同年6月29日,在永年教区主教府威县赵庄天主堂,由教区崔守恂主教祝圣为司铎。
梵二《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对此有很优美的表达:新约的司铎,由于其圣召和圣秩,固然在某种形式下,是在天主子民中被挑选出来,但决不是让他们与这子民或任何人隔绝,而是让他们完全献身于天主召叫他们去做的事。
1640年,利类思利用由四川押回北京最有利的机会,将司铎最有用又常用的书译成了中文:《弥撒经典》《日课经》《圣事礼典》《圣教要旨》,都是圣经和弥撒经完整的中文译本,便于中国神父行圣事。
很多司铎半途而废,没能走完整条道路;有些则沾染上官僚气息。这些对教会都没有益处。教宗高声疾呼说:「我拜托你们,小心不要跌入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