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邀请在场的信众省思圣妇的事迹说:让我们重读圣妇非凡的人性和灵性经验,以之为天主仁慈的力量的标记。这尊用黎巴嫩钙化石雕成的态像高6米,重30吨。
接着就是教友、会长的实际行动:牺牲奉献,费心谋划,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付出智慧、时间与汗水,连续不断地为圣堂建设而努力,其中也涌现出许多特别感人的事迹与情节。
若望宗徒强调天主之爱的特质是「首先」去爱,福音中耶稣增饼的事迹就是一个实证。福音这样记载:耶稣「看见一大夥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教宗指出,耶稣的怜悯有别於同情,因为耶稣的爱滋养祂周遭的群众。
当天取自《达尼尔先知书》的读经记载了青年阿匝黎雅因拒绝朝拜金像而被投入火窑中焚烧、在火焰中为子民向上主呼求仁慈与宽恕的事迹。教宗说,这是正确的祈祷方式,因为阿匝黎雅懂得仰赖天主的良善特性。
弥撒结束后,有一位原籍四子王旗三股天主堂的女教友哭着述说了老神父在文革教难时期遭受毒刑、坚贞不屈的事迹;还有一位土默特右旗二十四顷地的教友介绍老神父恢复教会、修缮教堂的过程。
教宗从当天《宗徒大事录》描述斯德望殉道的事迹,想到今日基督徒遭受的迫害,指出教会两千多年来走过的路程也是一部遭受迫害的历史。教宗说:遭受迫害是教会的家常便饭。耶稣说过这话。
当天的福音记述圣母探访表姐依撒伯尔的事迹:玛利亚起身,急速往山区去(路一39)。教宗以这段福音讲解圣母节庆的意义。
教宗说,这福音事迹要我们对相遇深入省思。很多时候,人们错身而过,却没有相遇。每个人只想着自己,对他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宗方济各的弥撒讲道从《迦拉达人书》论及的自由谈起(参阅:迦五1-6),重点讲述当天的福音事迹。在福音中,耶稣谴责一个法利塞人只重外表,不顾信德的本质。
教宗在要理讲授中解释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相遇(若四5-27),藉此事迹强调对话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宗说,耶稣明知她是一名罪人,却还是聆听她,与她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