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为东帝汶从印度尼西亚统治下解放的神父修女们获得了身后殊荣,国家颁发的多姆‧马蒂纽‧达科斯塔‧洛佩斯奖章,为纪念与这奖章同名的蒙席,他于1977年至1983年任帝力的宗座署理
首先,在镇邦街附近设立小圣堂,约于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才进入盐埕片区,1908年由法籍都必师神父主持建筑、施工,在盐埕片区今红星巷2号(原24号)建成一座400多平方米的天主堂———若瑟堂。
有一省会教堂人士说:“主日圣堂教友满满的。”我一数不过五、六百人,与该市人口千万人相比,千分之一都不到,哪有自喜之理。
有关圣诞祝福的横幅布满圣堂四周,两幅专用长联也分别由圣堂两侧五楼顶端垂下,特别引人注目。造型精美的圣诞树布置在堂院内的山洞旁边,以及焕然一新的黑板报等,皆惹人驻足观望。
礼仪开始,在圣堂门口,刘主教首先说道,“藉着举行主的祭献祝圣这所新建的圣堂,我们要虔诚地参与这神圣的礼仪,以信德聆听天主圣言,使我们这个团体,从同一圣洗泉源再生的团体,从同一餐桌分享圣宴的团体,成为圣神的圣殿
圣堂院落的黑色栅栏门上,贴着四个鲜红醒目的大字请来看看和写有圣诞快乐的圣诞老人头像。在高耸的圣堂大楼两侧,欢庆圣诞的大型条幅醒目映入眼帘:普天同庆恭贺耶稣圣诞,万民共赞敬仰基督洪恩。
这里的教友居住分散,且老教友居多,翻山越岭,路途难走,面对如此情况,他们达成了一致方案——白天到教友家中探访、讲道,把福音送到家,把主爱播心头,晚上回来后在圣堂里从7点到9点,两个小时的祈祷
该教堂是一座没有钟楼的典雅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乡村小教堂,远远的从公路上就可以看到教堂顶上矗立着张开双臂拥抱世人的耶稣像,圣堂内上层花玻璃讲述了福音中有关圣若瑟的生平事迹,犹如若瑟之家,教堂正大门上雕刻着四福音的标志物
圣若瑟堂堪当得起是个有祈祷和行圣事的伟大财富的圣堂。教宗方济各就是在我们圣若瑟堂其中一个告解室内发觉了自己的圣召的。
每个人都记得他最后一次圣周五的拜苦路的情景;当时他无法像往昔一样前往罗马斗兽场,因此在他的私用小圣堂内,(透过电视)参与在斗兽场举行的拜苦路,双手抱着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