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自责:怎么就连这么点考验都经受不起,你的宽仁、忍耐和爱心哪里去了呢?你不宽恕别人,天主又怎能宽恕我们呢?但是,现在,就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只想不劳而获,害人利己,对这样的人,又该如何处置呢?
营造“允许示弱”的氛围,鼓励他们坦然表达不适,不必因“未能时刻奉献”而自责;教友也应多一份理解,减少对“完美神职者”的过度期待,让他们在服务他人时,拥有维护自身健康的权利与空间。
他们因无法面对极度的丧失而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尽力保护好家人,觉得活下来是一种罪过,是一种折磨,不如与死者一起死了。美国有一部影片讲的就是一家四口,父母早晨轮流开车去送一双儿女上学。
他非常自责和痛苦,有时会独自一人痛哭母亲的离去。一年后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说起来仍然眼含泪水,自觉愧对母亲。
(箴23:26)我将我自责、苦毒之心尽付尔手,请以你欣赏、接纳之心充满我。因你对我说:我比你的心大,我原知道一切。(若一3:20)我将我忧恐、顽抗之心尽付尔手,请以你平安、顺服之心充满我。
当时,我心里好一顿自责。那晚,我对这位棋友提出的有关信仰方面的问题,逐一认真耐心地做了解答。之后,我马上回家给他找了《信仰之门》、《天国圣钥》《耶稣是谁》三本书和一份《基督徒》的报纸送给他。
,我要帮助他,思想着但没有行动,不知向报社还是医院捐款,仅有的一点怜悯之心迟迟几天模糊遗忘下去,直到主日,本堂赵明忠神父在给大家做弥撒中,讲道理提起此事时,孩子受伤颤抖的影子再次浮现在眼前,我哭了,我自责并开始惭愧
教宗在要理讲授中勉励众人信任天主的宽恕,不要自责。天主将罪连根拔除,若我们希望得到宽恕,也应宽恕别人。教宗当天以《圣咏》结束《旧约圣经》关於天主慈悲的要理讲授。
几天之后,他在自责和忧郁中死去。或许,您会惊讶第一个病人为什么会这么默默付出?
这件事发生之后,我日夜都在自责与悔恨中度过,身心受到严重创伤。后来我遇到一位修女(神师),她告诉我一种方法:给孩子写封信,在祈祷中和孩子说说话,问问孩子的感受,这样天主会让我获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