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感谢天主,我们不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不可能的预测,也不寄托在经济预估,即使这样的预估很重要,我们的希望乃在于天主。但这样的希望不属于一般的宗教热忱,也不属于披着信仰外衣的宿命论。
教宗方济各12月15日在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以大圣若瑟的静默为主轴,展开当天的要理讲授。教宗说:「大圣若瑟以他的静默邀请我们为道成肉身的天主圣言、为耶稣腾出空间。」
天主是什么?天主是爱。天主在哪里?天主无处不在,处处都在。我渴望找到天主,找到那位焦急等我的耶稣,然而,无论如何冥思苦想,都没见到。我找了很久很久,也找得很累,几乎让我失去了信心。
(若21:19-22)在这段福音中,伯多禄的目光并没有注视天主,当他听到耶稣召叫的时候,却节外生枝地将目光转向了别人,他想弄明白若望和耶稣的关系。
但这次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那位顽固不化的二姐夫竟然领洗奉教了。是谁感化了他?是谦卑、温良的二姐吗?原来是我们的好天主借着一次事故挽救了他的性命,也拯救了他的灵魂。
它告诉我们:苦难不只是天主惩罚罪恶的工具,不仅是人背离天主的必然结果,好多时候也是天主用来对“好人”进行精雕细琢的一种工具,它告诉我们:苦难,不仅显示的是天主的义怒,也流露出天主对可造之才的喜爱。
人如果没有自制力,注定会一事无成,走天国的路,更是如此!天主把人放在各样的环境中试炼,目的是让我们属灵生命快快长大,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心智去享受天国的喜乐,才能懂得和天主在一起的美好。
他在要理讲授中继续讲解施行慈悲善工的意义,这一次谈及基督徒应照顾病人和探望囚犯,做天主慈悲的工具。耶稣在3年的公开使命中接触了许多病人,祂还治好了伯多禄的岳母。
周二清晨去教堂,弥撒中前排坐了一个小伙子,看上去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他前后左右甚至不时地离开自己的座位,逮住谁就问谁他不知道的正在进行中的礼仪问题,整个弥撒的过程他是茫然的、忙乱的,不和谐的,唱歌不知道用哪个歌本
在上高三的时候,有一星期连续低烧请假在家休息,当回到学校时就听说教务处主任的办公室被盗,丢了几十部从学生那里没收来的手机,当时也没放在心上,结果,刚过没两天主任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与我谈论这件事说:你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