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耶稣受难史将由三位执事宣唱出来。圣周五晚上九点一刻,教宗将像往年一样,前往罗马市中心古斗兽场,带领在场和全球透过广播电视参礼的人士拜苦路。
他参加研经小组,同人分享交流,向邻居、朋友们宣信论道,堂区的各种信仰活动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这一切让人们侧目:有人支持他,以他为榜样;有人奚落他,说他是神经;甚至有人反对他,给他出难题。
厄弗所大公会议基于肯定耶稣是真天主又是真人,宣认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信理。此后圣母敬礼便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原来,宣教士在岛上建立了一千两百间教会,当地人受到圣经教导,才知道人性的高贵。历史有许多事实,显明人的尊严因著福音而得到极大的提高。
不必举太多的名字了,即使那位在哲学上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也仍然敬畏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即使那位被视为最具颠覆性、宣告了上帝死亡的尼采,也依然偏执地要守护“高贵的精神”。
他们希望借他们的宣讲和聚会,使主的足迹遍布校园。每周三的聚会,吸引了很多同校的学生加入,连我这个自诩为“虔诚的天主教友”看到他们的热情和真诚,也自愧不如。他们咏唱赞美诗,分享圣言,畅谈未来。
被问及斯特皮纳奇枢机的封圣案,教宗坦言:「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教会宣他为真福。
这也是所有圣人的经验,他们是宣讲和行爱德的圣人,也是祈祷和静默的伟大圣人。」去年,安泰努奇修士曾携带原版「静默圣母」圣画像谒见教宗,这是一幅将天主圣言默存心中的玛利亚的圣像。
当时正值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这个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血流成河,政治-社会的局势紧张,共和国的民兵迫害所有宣认为天主教会一分子的人,不论他们是度奉献生活者还是平信徒。
天主赋予所有受造物都有各自一成不变的“天才”,正如吴经熊博士在“圣咏释义”中所歌颂的那样:“乾坤揭主荣,碧穹布化工;朝朝宣宏旨、夜夜传微衷;默默一无语,教在不言中;周行遍大地,妙音送长风;晨曦发帝乡,风采似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