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第二篇读经取自马尔谷福音第十章第三十二到四十五节,内容是耶稣向门徒们预言自己将受难并复活,同时强调谁想要作头,就应该作衆人的奴仆,因爲耶稣不是来受服事,而是来服事人,并为衆人的得救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在《福音》的其它章节中,耶稣坚持要求祂的门徒们培养一种祈祷的精神。教宗说:“祈祷必须坚持不懈,尤其不忘兄弟姐妹,在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发生困难时更应如此。
修院常务副院长童恒久神父出席茶话会,并以当日福音勉励教友们:“我父受光荣,即在于你们多结果实,如此你们就成为我的门徒。”
门徒们却以不同的方式行事,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给他们吃的罢!”(路九16)。教宗强调,在基督信仰的思维中,我们拥有的一切,不论多少,唯有在给予的情况下才会结出果实。
然而,耶稣的门徒却经常表现出缺乏怜悯,面对饥饿的群众就是一例。他们实际上在说:“他们应自己想办法”。教宗说,“这是我们众人的普遍态度,我们宗教人士,甚至举行祭礼的人也如此”。
世界的神却与圣神相反,“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没有祈求天父使门徒们摆脱世界,而是保护他们免受世界之神的诱惑”,因为基督徒是在世界上生活。然而,我们如何晓得分辨圣神或世界的神呢?
基督徒蒙召共同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更好的门徒和更团结的基督徒子民”。“我们基督徒必须携手努力,向移民展现耶稣基督所启示的天主之爱。
耶稣对众门徒说:「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而是朋友。」「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祂必赐给你们」(参阅:若十五15-16)这像是一张空白支票,我们可以放胆一试。天主是朋友、是盟友、是新郎。
耶稣与门徒的关系是不求回报的,因为耶稣说:「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而是朋友。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参阅:若十五12-17)这就是不求回报的无偿性。
在耶稣受难前夕,当门徒们给耶稣展示两把剑时,耶稣回答说:“够了”。教宗说,这句“够了”,跨越了几个世纪直到今天,“剑、武器、暴力、战争,够了!”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被封锁和陷入泥潭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