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先知依撒意亚的预言,也是天主临现于人间的事实。
教宗以福音中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为例,引导儿童们分辨哪一种对待伤患的行为才是接纳。教宗最後总结道,接纳就是对人负起责任,予以抚慰,并且鼓励儿童们身体力行作出接纳之举。
耶稣告诉伯多禄说:‘西满,西满,看,撒殚求得了许可,要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是我已为你祈求了,为叫你的信德不至丧失’(路廿二31-32)。
随後,她即刻前去探望表姐依撒伯尔,只字不提所发生的事。谦卑就是这样,与上主同行,我们幸福、喜悦,因为祂注视我们,我们因谦卑而喜悦地赞美。
当天的第一篇读经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向悲伤绝望的地方宣报救恩的来临:那是人远离天主的绝望处境,但这救恩所宣报的便是上主的来临,使一切有所改变;上主紧紧抓住人,「使他重新再造」。
耶稣在受洗後展开了祂的救恩使命,祂的态度有如「谦卑又温和的仆人,仅凭藉真理的力量,如同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他不呼喊,不喧嚷』(卌二2)」。
教宗引述依撒意亚先知说: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依四三5)。这是天主安慰的话,祂始终参与祂子民的历史。希望便由此而生,如果我们总能关爱近人,则历史的每一个新悲剧也能转变成为好消息。
述职结束後,亚历山大科普特礼宗主教易卜拉辛·依撒格·希德拉克(IbrahimIsaacSedrak)接受本台采访,略述这次述职的经过。
教宗说:我们的希望不能基於人的推理、预见和承诺;这希望在不再有希望的地方,不再有任何指望的情况下显示出来,就如亚巴郎怀着希望而相信了那样,虽然明知自己已经衰老,而且他的妻子撒辣也已绝孕。
诵念天皇后喜乐经後,教宗提到生活在19世纪的护守天使女修会会祖路易·安东尼·罗撒·奥尔米埃(LuisAntonioRosaOrmières)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