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总结了一点:我作神父是服务天主的,不是服务主教的,所以我们不能和主教闹别扭,不能只看主教的缺点,要知道,在多少年以后,天主会让你看到主教的缺点转变成了正确的,而你以为正确的,却成了错误的。”
教宗说:“耶稣的祈祷是一个奥妙的事实,我们仅仅能直观地略见一斑,但是,它使我们能够以正确的视角明白耶稣全部的使命。”接着,教宗把反思的重点放在《马尔谷福音》第一章35到38节的段落中。
疫情使我们意识到信息也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因为关于疫情的正确信息也密切地关系到我们所领会该当持有的行为。在这层意义上,信息的作用是什么?鲁菲尼部长谈到,如果没有信息该会是怎样的情况。
事实上,在笔记的许多处,尤其在随后的文字中,我们看到将我们引向正确诠释的成分”。的确,在其它笔记中,可看到:“在道成肉身时,圣三并未取了人性,但在圣言,在道的人性中,我们瞻仰且也触摸到祂的神性。”
摆脱这些习惯,就会用全新的眼光注视我们的弟兄和他们的需要。教宗解释说,这样的事之所以发生,因为一颗基督信徒的心明白了两件事:善度四旬期就是以爱的行动回应天主的爱;领过洗的人就要更加承担义务。
面对受了伤的她,我提醒自己务必谨慎口舌,切毋感情用事以世俗的眼光、小市民的观点去附和她,去判断人,这样对她的心灵有害而无补益。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看法,而应该活出基督徒真正的爱的精神。这样,当我们见到主的时候,就能问心无愧。亲爱的朋友们,努力地放手去做吧!只要心里有爱,没有做不到的。
还是为了某些社会潜规则,为了别人的眼光?如果是为了这些的话,你不必背负这十字架的。因为这样的十字架对你徒增痛苦而毫无益处。这就是开始说的,如果不是为基督,如果不是因为爱,所谓十字架还是不背的好。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勉励信友们用希望的眼光看待死亡,因为只有跨越死亡的门槛我们才能瞻仰天主的面容,而我们的这一希望是寄托在光照基督十字架的天主的爱上。
他又指出,六宗教领袖座谈会成立前,有些市民对其他宗教不太认识,尤其是伊斯兰教,「看我们时总是带着奇异眼光」。他相信,这些文献纪录了六个宗教在香港的发展,将有助更多人了解各个信仰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