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旅德华裔牧人张维笃主教的推动下,莱茵地区的华人教友团体在科隆成立。据华人团体的老教友叶思芬回忆,当时,张主教在大学校园和华人社区组织华人学生与移民展开牧灵活动,相互帮助。
人生如旅。旅行中有坦途有弯路,有微笑有泪水,有喜乐有忧愁,甚至得少失多,而这一切已构成了你生命旅程的全部。
只能说,在川陕的那一小段旅途中他没有走好……茹达斯还有出埃及的犹太人,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从人生和牧灵的角度来看,这个结局是可怜的、悲惨的,为此我们感到遗憾,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借鉴。
教宗又说:“玫瑰经是默观的祈祷,也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祈祷,它与圣经默想分不开,因为这是基督信徒在圣母的开导下,跟随耶稣,在信德的旅途上迈进的祈祷”。
教宗然後谈到固执的基督徒说,我们在旅途中总有走错路的时候,但走错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执己见,坚称:就是这条路,而且不许上主的声音指出我们的错误,对我们说:掉转头,走上正道吧。
在现世的旅途中,人从不孤独。基督徒更是如此,从不感觉自己被遗弃,因为耶稣向我们保证:祂不仅在我们长途旅程的终点等候我们,也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陪伴我们。教宗接着表明,天主看顾人,直到今世的终结!
换句话说,一个在旅途中的人是一个住在帐幕里的人,那是精神的帐幕。当我们的心灵太过安定、太过安逸时,就会失去走向许诺的幅度。」
一名耽于舒适的司铎,或是一名旅途中的使徒?一名爱好宁静生活的平庸之辈,或是一名唤醒人心对天主渴慕的先知?」教宗最后总结道:「今天我们敬礼玫瑰圣母。
你在旅途中,在飞机上,火车上,在各种公共场合,都是你可以为主作见证的时刻。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不遵守秩序,不可举止粗俗、不可言语不雅。若有机会,就尽量传福音。
祂如此召叫了匝凯或玛窦,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向我们表明如何在悔改旅途中向前迈出一步。教宗说:让我们为上主的良善而感恩。祂不想鞭打和谴责我们。祂为我们献出生命,这就是祂的良善。祂总是想方设法碰触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