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命、爱生活、爱他人,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婴儿首先看到的面容是母亲的慈颜,婴儿的这一瞧决定了他与生命、与自己、与他人、与天主的关系;这一顾一盼也决定了他如何能变为和平之子”。
在德兰修女看来:爱本身就是她的信仰,尊重别人的信仰,成为她爱世界爱他人的方式之一。
教宗指出,在其他人受圣道明的神恩吸引并赞同他的这两个启发前,这位圣人曾亲身体验了贫穷与节制的生活。他并以全副精神投入向当时一些异端集团讲道的工作中。
虽是基督徒身份,但他却从不要求他人皈依基督教,推崇信仰自由。他从基督教义之中撷取平等、博爱等理念,结合儒家的“大同”古训,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不过,待人宽容的背后,却隐藏着治学的严谨。
据她介绍,精神信仰带来生活的意义,让人们感受到互助与安慰,与他人建立联系,为一个人的转变创造机会。艾尔特梅尔称,根据人们承担的角色不同,他们利用宗教的方式也不同。
不难看出,天主赐给我们生命、智慧、能力等元宝,无非是让我们将这些白白得来的无限天恩发扬光大成倍增加,将从他得来的圣宠神爱再分施给他人,在彼此的互动中使这些特恩异宠得到更进一步升华、圣化,借此完成他的美好旨意
以及人善用圣宠所结的善果:仁爱、良善、慈悲、宽恕、同情、怜悯、施舍、哀矜、救助……为爱天主,为承行天主旨意,为光荣天主所做的一切慈善爱德工作:祈祷、克苦、福传、引人向善、为自己和他人的罪过做补赎等等
我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还是也给予他人?教宗接著提到,耶稣在革责玛尼山上为所要发生的事开始感到惊惧恐怖,因为祂要受到背弃、鄙视、苦难和失败。在这巨大的痛苦中,祂转向天父,温柔亲切地称呼祂阿爸,父啊!
不过,为获得天主的目光,我们也需要他人,需要有人教会我们像耶稣那样注视和感受。教宗提到聚会中那对夫妻的见证,他们觉得堂区总是自己的第二个家。那里是共同祈祷、彼此支持和找到力量向前行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