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认为,瑞典要是减少接收移民的人数,绝不是出於自私心态,而是因为该国没有充分的时间安置所有人。事实上,瑞典的好客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有一名记者询问教宗,天主教会是否可能祝圣女性司铎。
其实,所有人,无一例外,都被召去拥抱慈悲的召叫。(《慈悲诏书》4)所以我们不要惧怕,让我们走近恩宠的宝座,以获得仁慈,寻到恩宠(希4:16)我们一定要相信,天主爱我们,信德能拯救我们。
所有人都去他那里,包括法利塞人和法学士,但他们只是远远站着,不是去接受他的洗礼,而是去监视他。当天的《路加福音》记述,耶稣问群众到荒野里是为了看什麽呢?为看一枝被风摇曳的芦苇吗?
基督司祭职的第三个时刻是祂的再次来临,但这一次与罪过无关,祂来建立祂永恒的国度,把我们所有人都带到天父那里。
教宗对此解释说:担待他人的软弱,这种见证并不封闭在基督徒团体内,也响彻团体之外,回荡在社会和公民环境中,呼吁人们不要树立隔墙,而要建设桥;不要以恶制恶,而要以善报恶,以宽恕回应冒犯,与所有人和谐共处。
教宗说:我们最大的骄傲就是我们拥有一位父亲般的天主,祂不偏袒和排斥任何人,为所有人敞开祂的家门,特别是那些弱小和遥远的人,好使我们这些天主子女学会相互安慰和扶持。
教宗也谈到他对大学的理解,强调大学是可以对话、能容纳所有人的地方,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相反地,精英大学,通常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大学。
耶稣要求我们为仇人、为不义的人,以及为所有人祈祷。教宗问道:难道我们也为那些在战争中残杀儿童的人祈祷吗?这很难,很离谱。但我们必须学会这样做,好使他们改邪归正。
教宗说:「她从具体事物出发,以她的笑容、她亲手触摸创伤的态度,把喜讯带给了所有人。她亲手触摸创伤的态度就是司铎对病人、对绝望者的抚慰。司铎是柔情的人,具体而柔情。」
我们所有人的心中都有所不安。教会的第二步是要找到人们的不安。」这个厄提约丕雅人一看见斐理伯走近,就向他讨教依撒意亚先知所指的是谁,并邀他上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