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到泰泽圣地祈祷,感受天主的慈爱,亲身体验圣善之美好,实实的是在圣母的帮助下享受了天堂之善,终生难忘,我愿与大家来分享这来自天上的爱。
君子式之,用涤其心。”光启因阁务殷繁,对翻译历书,只能每天归寓后,在灯下详译,理其大纲,订其繁节。崇祯六年(1633),光启升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因日夜忙碌,于年秋间一病不起。
“信德”是神长教友学习交流之园地,那些切身的见证值得一读,互相分享。行,行动。读和悟的目的,还在于行。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便是死的。
教宗在发表圣诞文告之後,向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兄姐妹,以及透过广播、电视和各种传媒聆听圣诞文告的各国人士祝贺圣诞。
二、“幻影异像”说此说认为耶稣的信众由于过度思念死去的耶稣,使之眼前情不自禁地出现耶稣的异像幻影,并信以为真。也就是说耶稣复活是人的心理错觉的产物,并非真有其事。诚然,思虑过度确实可产生幻影。
《万国图志》让抱着富国强兵梦想的徐光启为之震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说:“徐光启是用学习西学、恢复古学的方式,来发展‘新学’,寻求真理。”“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
他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怜悯人的心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和开端,没有怜悯人的心便不是人。“苟能充之(四心),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他为了说明“道”的本性本体,这样形容:“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这个“道”是无形无象的,“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就强行给它起个名字叫“道”吧!
韩主教在讲道中就宗主教70年的奉献生活,围绕“蒙召之难”“蒙召之可贵”“蒙召之境界”做了精彩分享。他用两句话概括了宗主教70个奉献的春、夏、秋、冬——“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耶稣被钉十字架示众并流血至死,那是他“痛中之痛”的苦难,他没有回避和抱怨;乃是审视自己的痛苦,坦然接受;身体虽有痛、内心却无苦,反而为迫害他的人祈祷;耶稣面对痛苦的“我愿意”,是我们人生历练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