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练习以耶稣的目光看待他人,我们就能保持倾听的态度,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面对近人的需要,我们应当给予有效的回应,但首先要学会分享。教宗举例说,一个饥饿的人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微笑和倾听。
教宗谈论的不是任何一种希望,而是与耶稣相遇所带来的希望,祂以爱的目光注视我们,然后邀请我们度一种新生活,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教会服务。最后,枢机谈到奉献生活应加紧在4个范围的工作。首先是培育。
最后,教宗将目光转向圣母玛利亚时,吁请信众在“耶稣基督把我们置于危机中”时不要惊讶。相反,要为“耶稣没有把我们置于危机中”担忧,因为我们可能淡化了祂的讯息!
这个意识本身是一份珍贵的恩典,唯有本着这个意识,我们才能以教宗建议的新目光看待一切。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独具慧眼,常以透视的目光看待人生,且常保持超凡脱俗的心态,那么在待人接物处事中就绝不会刻薄吝啬、锱铢必较,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这位司铎随后赞叹道:「今天早上所发生的事美妙至极:我能够拥抱教宗方济各,尤其是与他目光相接。」在公开接见活动中,教宗欣赏了杜尼奇鼓手们的演出,并为该团体礼堂的第一块石头上签字留念。
在今天的路加福音中(参阅路六39-45),“耶稣邀请我们反思我们的目光和我们的言辞”。不当和轻率的话语就像武器一样能伤害他人。教宗说:“我们也能够用言语助长偏见、筑起堡垒、攻击甚至摧毁我们的弟兄姐妹。
与上主同在生命才获得意义,“在与耶稣的相遇中我们成了新人,领受使命将这个经验传给他人,但总是将目光凝视在上主身上”。教宗因此邀请青年们找出时间与耶稣在一起,前去与祂相遇,信赖祂,知道祂“洞察人心”。
今天如同昔日那样,宗教建筑和艺术的主题都超出了纯粹外表形象的问题,将目光集中于基督学、人类学和教会学的范畴。这些领域构成了宗教建筑和圣像画的真正基础,是当时尼西亚第二届大公会议想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这有点像过去的农民曾做的:他们在耕地时,目光集中在自己前面的一个精确的点。他们眼睛盯着目标,才会有笔直的垄沟。我们基督徒在生命的旅程中也蒙召如此去做,即常常眼光向前盯着耶稣光亮的面貌,一定要凝视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