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天主教永续乐田园农夫梁志云二月十三日对本报说,农耕是与大自然及天主合作,耕种方式需要更体贴环境,他鼓励信徒透过农耕感受大地如何滋养农作物以至全人类。
虽然如此,为做福音的信使,必须服从圣言,让圣事来滋养自己:只有深深地扎根在基督和他的圣言内,才有能力不受将福传沦为纯粹人性和社会计划的诱惑,这种诱惑试图将天主在基督身上完成的救赎的超性幅度隐藏起来或对它一言不发
(则34:5)求您时常以您丰沛而满溢的爱,滋养您从信众中选拔的人,让他们围绕在您仁慈的圣心周围,以您服务的精神服侍他人,牺牲自己,为大众做赎价。
同时我们也宣告祂的死亡与复活,期待祂的再来;祭台同时也是圣宴的餐桌,在新约中基督与门徒吃最后晚餐…基督徒团聚在主前,分享主的餐时,再一次重现基督与门徒吃最后晚餐与十字架的祭献;我们信众在此获享基督体血的滋养
至于在南方的若瑟主教认为,这份公报给予中国教友「殷切期望和真诚鼓励」,关注到他们在爱德中成长,在信理中得到滋养,意识到对教会的归属感,并以生活实践来体现「爱生命、爱家庭、爱祖国」,使他们的灵修生命更加丰盛
教宗继续说:我们对此都有一定的认知,因为我们听到有许多人通过关于《纳匝肋人耶稣》的书,在信德上获得滋养,加深了对耶稣的认识,甚至第一次以成熟的方式走近基督,把理性需求和寻找天主面容结合起来。
作为我们天主教友知道,教会的信仰是来自天主的启示,为了让我们能在天主圣言的滋养下得到永生。认识天主是智慧的开端,也是我们获得新生的开始。
那些无愧于他的滋养的人们,成为他的爱、仁慈与和平临在的活工具。满怀着内在的激动之情,我们感到心灵深处回荡着赞美与喜悦的邀请。仰望圣母玛利亚,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圣体圣事所具有的改变力。
相反地,各国社会「应当确保儿童的平稳成长,以及他们的生命权和教育权,这些权利能在传统家庭环境的滋养和教育中得到保障,其基础是爱、仁慈、和平与团结互助的原则,以及降生成人的主耶稣所赐的一切美善。
教宗指出,耶稣的怜悯有别於同情,因为耶稣的爱滋养祂周遭的群众。「祂把这份爱带给群众,与他们共享,亲身参与他们的生活」。天主总是比人先去爱,祂圣爱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包括爱匝凯、纳塔乃耳和回头的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