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洗者若翰的洗礼,许多人到约旦河去洁净自己,那里的水象征着人类的罪。耶稣的首个公开的举动,就是将自己浸到约旦的河水中。有一天,这些罪恶的浪涛,最终将祂的生命淹没,甚至在十字架上断送自己的性命。
的确如此,信德是对圣言的答复,亚巴郎的信德永远是一个回忆性的行为。然而,这个回忆并非存留于过去,虽然是一份许诺的回忆,但是能够展望未来,能够照亮道路上的每一个脚步。
所以当若翰看到耶稣走向他正施洗的约旦河时,他指着耶稣向自己的门徒说:「除免世罪的天主羔」(若1:29)。若翰的见证是如此有效,以致他的两个门徒「听见他说这话,便跟随了耶稣」(若1:37)。
是把圣经看为一本考查认识神的书,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十分正确的;问题只出在“认识”主的道路上;意思是,我们太强调用理性思维来研读圣经以认识天主,然而,我们也当检讨一下,是否可能因过分地“钻研”圣经,以致忽略了圣言的奥秘性,
因为关涉到一个重要的人性假设:人之初,性本恶。
祖先崇拜的宗教性之所以被人忽视,原因可能在于它的宗法伦理性被过于强调,也可能在于它常常被当作不成体系的民间信仰。祖先崇拜的历史悠久,从现有的考古资料至少可以上溯到六千多年前。
这份文件特别强调天主圣言在礼仪中的效能性,因为在礼仪行动中,它的圣事特性获得展现。
教会的普世性应该像哥特式教堂内的大型玫瑰花窗,基督居于中心,各个花瓣同等美丽,都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独特的文化及民族的象征,其光芒同样可以传到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文化。
今天,若想着眼未来,却不谈及宗教、神圣事物及每个人内心的超性幅度,就无法解释世界。 教宗方济各结束圣地朝圣之旅后,在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表示,他在圣地听到了希望的话。
神父还特别强调读经的神圣性,自梵二以来特别强调教友在神圣的弥撒礼仪中恭读圣言,这是参与基督盛宴的真实表现,这使命何等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