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斐2:6)这才是谦卑呀!伯多禄这样评论耶稣,说:“他受辱骂,却不还骂;他受虐待,却不报复,只将自己交给那照正义行审判的天主。”
教宗以天主是我们的慈父为中心贯穿整篇要理讲授,他首先谈到在念我信全能的天主父这句经文时,连最卑微的人也会感觉自己是天主所爱的子女,天主对祂子女的爱是世上任何一个父亲都无法比拟的。
其他人说的话,民众却听不进去。教宗将耶稣时代向民众说话的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法利赛人,他们制定敬礼天主和遵行宗教的条规,推出一连串诫命,将十条诫命演绎出三百多条,把这重量压在百姓的肩上。
从当天的读经圣保禄致斐理伯人书出发,教宗引用圣保禄宗徒说过的话:「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并邀请所有人一起为新福传努力,教宗强调:这个使命的主角人物,就是在同一的精神中讲述同一信仰的所有人。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答我所知道的事,自己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我甚至觉得活着就是为了光荣赞美天主,就是为了把福音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就是为了做地上的盐、世上的光。
教会为什么对撒玛黎雅人有这样高的评价,简单地说:是他听了天主的话,而付诸实行!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故事的经过。
在院子里,我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最后,我鼓足勇气也来到了圣堂,淌着泪向天主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我的苦恼,求仁慈的天主能帮助我。以后的日子里,我瞒着母亲经常到堂里念经、参与弥撒。
在圣经分享小组会上,王若瑟教友分享了与天主相遇的感人故事。王若瑟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经过打拼步入了成功人士的行列,有了公司,那时他还不认识天主。
天主不是一个检票员,检查乘客是否买票,而是一位寻找子女的父亲,把自己的财产托付给他们。那些另外赚了塔冷通的人拥有和天主一样的逻辑,他们为爱而冒险,为他人而投下自己的性命,不接受一成不变的状况。
在约纳先知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这种充耳不闻的对话也经常是我们与天主所处的关系。我们没有听到天主的话,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听从天主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