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内的奉献生活是教会历史中一群闪闪发光的明星:脱俗的古老隐修、苦修会,近代和现代到天涯海角的传教修会,以及当代各式各样的男女奉献团体,他们都被福音的“共同精神”贯穿在一起。
教宗说:「见证结实累累。倘若缺乏见证、言行不一,就没有圣召。你们蒙召为奉献生活作见证,这是你们的职责、你们的使命。你们不仅是『导师』,更是见证人,尤其在自己的神恩中为跟随基督作见证。
前来送行的人大部分是中国留学生、还有菲律宾圣公会和本笃会等修会的修女、曾经护理过她的护士以及施太太(Mrs.AnesiaSy)全家。她虽没有修女的着装,但她却以修女的身份被安葬了。
教宗解释说:这将是一个宽恕的节日,世界很多教区和堂区会同时举行。我们应该为上主宽恕我们而欢庆,一如浪子比喻中的父亲所做的那样,在儿子回到家时,举行盛宴,忘记他的一切罪过。这将是宽恕的节日。
教会不仅是宣讲的教会,更是见证的团体,用具体的爱来做见证。培训中心的建成,为今后培训青少年教友的信仰,成年教友的再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不但要培养教会知识,更要培养基督之爱”。
要像建造圣殿的柱子,水泥砂浆、砖瓦一样,大家在圣神内凝聚在一起,因为圣神的爱是我们的凝聚力,只有在圣神内的建筑才是牢固的、结构紧凑的,又相互联系、没有分裂的,使这座山上的城成为世上的光、成为万民归向耶稣基督最有力的见证
他们很清楚本笃会会规所叮嘱的:‘不要以恶报恶,不要辱駡,却要耐心忍受辱駡。爱你们的仇敌,不要咒駡,反而要祝福那些诅咒你们的人。为正义而受迫害’。
“我们教友必须成为周遭社群的见证。这就是宗教对话的意义之一。要作见证,我们必须有深度的灵修。”
教宗解释道,从基督信仰初期开始,「为福音作的见证就以善行之火的方式蔓延开来,跨越个人、社会阶层、民族和国家的各种隔阂。为福音的见证烧毁各种形式的特殊性,对所有人常怀爱德,格外关爱赤贫者和受排斥的人」。
教宗说:“有耶稣作朋友是最大的安慰,它可以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感恩、喜乐的门徒,能够见证脆弱不是生活和传播福音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