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吕方在《朋友别哭》中的歌词:“看一看花花世界/原来像梦一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
可是,如果她是高兴的,那为何还要把头埋得那么深,像一个犯错的孩子?她在忏悔以前的生活?她觉得自己卑微,不配领受如此大的恩宠?
不容我多想,神父和会长请我们到祭台上领纪念品,我代表爸爸妈妈上台领奖,神父将苦像、圣牌、挂历交到我手里。怀里抱着这么多东西,站在祭台上,面对着大家,我真是幸福极了。
她一生为穷人服务,过度的操劳和奔波,使她那干瘦的身躯已经佝偻,深深的皱纹像刀子刻遍她那慈祥的脸,记录了她维护穷人权益的艰辛。即使来参加这样的世界级盛典,身上穿的仍是那件伴她出入贫民窟的粗布衣服。
除此之外,他们还用像哥罗森书一章和斐理伯书二章中那样的赞美诗来歌颂基督,“属神的歌曲”可能是指保禄所提到的一种经验。他曾写道:“如果我会说人间和天使的语言”(格前13:1)。
用我们的一生的时间来完成天父对我们的召叫,像圣母一样——我是主的婢女,请依照你的话在我身上成就。
应该做到像学生上课,专心、集中精力。以前拉丁弥撒,主要凭感情、感觉(因其经文等都不明白)。但现在中文弥撒,看似容易简单,却是要求更高,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紧随礼仪进程!
这也就是为什么基督徒们并非常常像我们今天这样对经文的原意如此孜孜以求。他们明白同一篇经文可能有好几层不同的含义,但他们并不急于解释圣经,而是让圣经为他们解释怎样与基督一同生活。
我父亲家穷,是做上门女婿的,母亲知道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就把公公婆婆接来住在一起,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好,抚养到了他们过世。最难忘怀的是母亲的祈祷,不单专门时间,甚至走在路上、干活也念经。
在圣母大殿前的广场上,教宗方济各在“罗马人民救援之母”像旁,举行隆重的圣体降福礼。自2017年以来,传统的拉特朗大殿庆祝活动及随后到圣母大殿的游行一直未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