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报告中指出,要本着真理,以仁慈对待处境困难的家庭,支持贫穷家庭并维护从受孕到自然死亡的生命。
教宗进而谈到耶稣基督内的新人文主义,也就是圣保禄宗徒向斐理伯人所说的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二5)。教宗指出其中的三种心情:谦卑、无私和真福。
过去缝祭衣要一针一线地缝,缝一件祭衣,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针针线线都凝聚着王修女的爱主真情。她教寡妇念经,照顾孤儿,教孩子们要理问答,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教宗当天的要理讲授以敞开接纳的门,跨越慈悲禧年的门槛为主题,强调在教会内不需要什麽防盗门,因为天主慈悲的门总是敞开的。面对在艰难时期的信仰旅途中偶尔犹豫不决,甚至迷惘的子女,教会必须敞开大门。
《“爱”是福传的灵魂》和《走向边缘地带的福传》,让我更深理解了福传的真谛,不是简单地为教会增加人头数,而是“白白得来的要白白分施”,以爱还爱,为主爱作见证。
本村和周边教友就找王马窦为新生子女代洗,教要理,教圣歌,更重要的是外地神父避到他家他好接好待,如果神父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他连夜用自行车送走,并且经济上予以帮助。他一心想着教会的事,无所畏惧。
这些论断主张自有其理。但如何具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避免拾人牙慧、上人圈套,还要推敲。但不至于因此就把宗教作为世俗道德的对立面或西方的枷锁加以贬斥,痛快地扬此抑彼。的确,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很要紧。
童年时代的我,因受外祖父的教导,要理背得滚瓜烂熟,每天都祈祷念经。
(225条一项)再看看《要理问答》说的更详细:“谁有福传的本分?教宗、主教、神父、执事、修士、修女、教友都有传教的本分。”进一步又说:“为什么教友有传教的本分?
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关心过我,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经常把我锁在房间里去打牌,从来没有辅导过我,只会逼着我学习、向我要成绩,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爱和温暖……”我告诉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儿:“找到耶稣就找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