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解释,大圣若瑟乃是为父亲的好榜样,玛窦和路加两位福音的作者都描述他不是耶稣的生父,而是耶稣的养父(参阅:玛一16;路三23)。
教宗解释说,福音记载,耶稣“来了”,祂在八天中来了两次。教宗表示,“耶稣不会放弃,不会厌烦我们,祂不害怕我们的危机和软弱。
教宗解释,在获得天主的宽恕后,门徒们成了“修和的使者”,去向他人分施“他们自己所领受的慈悲”。
虽然我也试图向他们解释我对此概念的理解,但今天看到美国方济各会会士理查德-洛尔(*RichardRohr,本公众号曾翻译连载过他的许多篇灵修短文)神父的定义,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在拍手叫好的同时,也以此方式和大家分享
……在前文中,我附上了如下这张图片,并解释说“一位神父在安慰惊恐未定的罗布小学的学生和家长”。
博洛尼亚教区体育、旅游和休闲牧灵办公室主任瓦凯蒂(DonMassimoVacchetti)神父解释说:“每一次行走,无论是宗教还是非宗教性的,都有一种灵性特质:行走意味着离开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就像亚巴郎那样
佩里尼修女解释说:“聆听中心是一个接待的场所,提供教育、心理和法律的陪伴,为圣维森特或其他岛屿上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妇女提供帮助,无论其来自哪个国家。
她解释说:“我想去一个遥远的国家服务。这就是我加入安贫嘉勒修女会的原因。我将自己献给祂,因为我爱祂,我朝拜祂获得了很大的喜乐。”她的修女同侪都很佩服她。
博尔盖西教授在新书介绍会上解释,教宗方济各的贡献肯定是在重新唤醒一个倾向“自封”的教会,就如教宗自己说的,有变成“教权主义”的教会的危险,同时也为重振教会开放的视野和传教的特性。
教宗解释说,“耶稣的新颖就是满全旧约,且揭示了其中更深的意义。同样地,同道偕行的旅程根植于教会传统,同时向新颖事物开放。传统是人寻求新道路、避免陷于停滞不前和临时经验的诱惑的灵感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