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真福的话语及信息至今仍令他读者的心火燃烧,他著作的主题尤其与苦修和神秘生活相关。
此书的编辑阿格涅什卡.鲁杰维奇(AgnieszkaRudziewicz)说,那些笔记是「一条灵修之路的非凡记录」,以及沃伊蒂瓦的「自我成长和成圣之路」的记录,但读者不应期望会很「轰动」。
……这事决不该这样”,指出今天的许多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观众和读者,不惜使用种种不道德的手段,惟利是图,不分善恶。
(摘自《读者》2002年第18期)
其中一本因喜欢其书名及封面设计和扉页上写着:这些感动过无数西方读者的小品也能给你带来几缕馨香,几分收获,在不知道其内容和作者的情况下就买了下来,回家后放入书柜便束之高阁,从未看过。
(傅铎荐自2002年24期《读者》)
我的母亲大概是“信德”最早一批的读者。记得90年代初我回家探亲时,母亲总要问我:““信德”,侬晓得伐?是中国天主教会的报纸耶!你们南京在订伐啦?”我如实承认“不知道”。
《圣经》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圣经》让我去思考,去探索,去领悟人生;这是一个陪读者的情缘与收获,感谢天主。
新闻报导不应该是叫人惊奇和激动,而应当引发读者作出健康的批判,让他们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要避免那企图操纵现实,操纵人的观点和人本身的毫无深意的喊口号。
摘自《读者》200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