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天主审判人的证据,“……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1941年战争爆发之初,这位妇女遭到审判,处以十年的强迫劳动并被流放到的南方小镇去采收棉花,但她仍不停祈祷和福传。
同时,我又想起从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1935年,美国有位市长拉古迪亚旁听一桩庭审,一位老妇为孙子偷面包被罚10美元,审判结束后,市长脱下帽子,放进10美元,说:现在请每个人交50美分罚金,为我们的冷漠付费
-----出谷纪20;申命记5真福八端------玛窦福音5:1-12登山宝训------玛窦福音5,6,7最大诫命------玛窦福音22:34-40最大托付------玛窦福音28:16-20最后审判
教宗最后引用《玛窦福音》第25章有关最后审判的章节,指出我们将要受评断的依据。“上主不会问我们:‘你读了什么书,有多少文凭?’
教宗说:「耶稣揭示了审判整个历史、其事件,以及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标准。这标准是什么呢?是爱:谁若是爱,必获得生命;谁若是恨,则要死亡。」在历史的光明与黑暗中为此,教宗转向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人们。
教宗邀请在场所有人「关心弱小的弟兄,即老人、病人、饥饿者、无家可归者和外地人,因为这将是我们受审判的依据」。
他是一个商人,用他的审判职业来做交易的判官,是金钱和荣誉的腐败分子。教宗总结道,这三类判官,即严厉苛刻、沾染恶习和惟利是图的判官不认识慈悲这个词,不知道何为慈悲。
为众人摆宴席并要求众人都能坐在餐桌前,我们尽己所能,使所有人都能吃饱,但也提醒世界上有权势的人,天主有一天定会审判他们,那时将显示出他们是否真的在每个人身上为祂供给食物,是否善尽职责使环境不被摧毁,而能生产粮食
法利塞人只知道审判人的喜悦,耶稣却知道宽恕人的喜悦。法利塞人以自义的天性,只惩罚罪人。耶稣以爱的天性,却同情罪人。奥斯定解读这个故事时说:一边是最大的不幸,一边是最大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