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浸入圣洗之水时,好似与基督一同被埋葬,当我们从水中出来时则展示出获得了新生命;同样地,疾病和死亡也可以在基督内找到它们最终的意义。
教宗说:生命应当始终被接纳和保护,从人受孕之初到自然死亡;我们众人蒙召尊重与呵护生命。
本笃十六世现今已经年迈,他见证的是一个如何预备死亡的人,一个天主的人的见证。本笃十六世以谦卑和充满人性的口吻谈论他生命的最後阶段,承认身体的虚弱难以让他总是保持所期望的精神崇高境界。
另一方面,人们需要慈悲,意识到自己受了伤,‘濒临死亡’,伸手乞求慈悲,并被那‘俯身谦卑’的能力所吸引。
当我们对一个濒临死亡的姐妹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横加指责时,我们有没有想起自己的过犯?对人宽容就是对己宽容。试想,当我们因着自身的软弱而跌倒时,我们最渴望的难道不是别人的理解、同情和宽恕吗?
这也让我们想到耶稣的死亡。若瑟‧阿黎玛特雅亲自跑到比拉多那里要回耶稣的屍体,并把自己新修的坟墓让给耶稣。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慈悲善工。
教宗进而例举了一系列现实世界的苦难,例如:儿童沿街乞讨,夜宿火车站和地铁站,被迫打黑工,或者在十字路口帮人擦汽车玻璃而讨一块硬币;许多孩子成了死亡商贩的受害者,老年人生活在悲凉的孤独之中,女性遭受不同形式的暴力
元月1日淩晨土耳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一名或多名恐怖分子袭击了正在舞厅内庆祝新年的人们,造成至少39人死亡,60多人受伤。教宗对此沉痛地表示:不幸的是,暴力在这充满祝贺与希望的夜晚发生。
教宗继续讲解基督徒的希望,指出基督徒应把希望寄托於天主,而不应信赖那些导致死亡的偶像。天主绝不叫人失望,意识形态、金钱和虚荣心只是虚假的希望。
在攸关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时刻,毅然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自己却勇敢地迎接死亡。这才是天地间真正的大爱,是义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