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的宗教与文化”。在1986年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亚西西发起跨宗教和平祈祷聚会后,圣艾智德团体本著“亚西西精神”举办和平祈祷活动。
萨科主教说:“我们继续为和平努力,我们也努力缔造一个对话的文化,以能够有一个与今天不同的生活。”萨科主教指出,每天都有大量伊拉克家庭抛弃家园和一切所有而流亡,因为他们受到威胁,必须离开所生活的城市。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3月24日这天,会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开幕式,对宗教、光和共同理性展开对话。另外两次会谈,一次是将于3月25日上午在巴黎大学召开,另外一次是当天下午在法国学院举行。
双方还需要在取得互信的基础上继续对话,耐心地一一解决尚存的棘手问题。双方几十年来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奢望一夕之间就全部解决。
教堂平日有三台弥撒,主日天则有五台,为教友提供在不同的时间参与弥撒与主相遇的空间。
教宗说:「这是封闭的思想,不向对话和各种可能性开放;可能还有别的东西存在,天主可能同我们说话,告知我们祂的道路,就像天主曾对先知们所做的一样。这种人不听从先知,也不听从耶稣。这件事更甚于单纯的执拗。
他还指出圣神的三大特征是「为我们指引道路」、「提醒我们耶稣的话语」,以及「让我们在祈祷中与天主说话,在友爱对话中与人交谈,并教我们说先知话」。 天主圣神,求祢降临!信友们异口同声地呼求圣神。
在今天,文化间的彼此开放,为致力寻求真实人文主义者之间的对话,更是首选的场域。特别是在依循人文与基督信仰原则的大学环境中,应鼓励及支持文化相遇,好能加强新世代对话与分辨的能力。
圣经与牧灵指引,对灵修与教会学的深入体认,礼仪与教理培育的革新,加强对话的邀请,这一切都帮助我们在可能造成违背或遗忘十字架光荣的困难、且经常是痛苦的情境中,追随基督。
在谈到宗教间的对话时,上海宗教学会会长刘建先生、北京大学宗教学系主任赵敦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张西平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延黎教授等数位学者都谈到了宗教对话的必然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