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德肋撒加人洛雷托修女会。1946年德肋撒乘火车前往印度东北部。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那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她“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她呼喊:‘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吧!’”
当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美丽的树木和漂亮的花草,当您看到广阔的天空以及日月的运行,通过默观,您会发现同样存在的天主对您和整个人类的爱。
仁爱、爱德,就是与我们所爱的人分享一切。「爱」使我们彼此相似,缔造平等,使高墙倾塌,也消弭彼此的距离。天主为我们这样做了。
因此,教宗告诫人们,今天在天主消失的地方,人也会成为意识形态和虚无主义的奴隶。教宗所论述的厄里亚先知与巴耳偶像的追随者是真正信仰和偶像崇拜的对比,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第9世纪的以色列。
教宗在文告中多次提及基督徒的喜乐,强调上主的所有门徒都蒙召培养福传的喜乐,而且与耶稣基督永远会涌现、再涌现喜乐。教宗指出,许多人还不认识耶稣基督,因此向万民传教的任务极为紧迫。
我想用诗人和小说家里卡多·吉拉尔德斯的这幅画面,这个末了的形容词:平静缓慢,拥有以仁爱和谦卑,平静的生活的能力。
耶稣对待被立为教会之首的伯多禄的态度,就是祂仁爱的明证。即使伯多禄背弃了耶稣,耶稣也以宽仁相待,保留他的位置。教宗说:耶稣不计较伯多禄的罪:祂寻找内心。为找到并治愈这颗心,祂就祈祷。
教宗坚定地认为:心地不洁,手不可能真正的洁,唇舌也不可能宣讲有关仁爱、慈悲和宽恕的真心话。外在的态度是内心抉择的结果,反之却不然。若内心不悔改,仅有外在的态度,我们依然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他强调,「重点是舍弃一些个人的享受来表达爱心,献上一些出于爱而作的牺牲,象征性地分担难民的苦境」,因为耶稣「喜欢仁爱胜过祭献」。
流露出封斋期那份强调要做补赎,好能死后避罚得升天堂的消极精神,而现今领受圣灰的经文已改为:你要悔改,信从福音,更能反映出四旬期的基本意义,就是为迎接逾越奥迹,在四旬期内,我们要准备圣洁的身心,以切实奉行祈祷和仁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