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信仰、真正的虔诚,由此看来,对贫穷者的爱的回应正是一种对天主的公义的见证。 犹太人有一句俗话:“完美的人生应当像加黎利海,而决不要像死海。”
他们使儿童和青年感到孤独无助。我在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主教时,就已察觉到今天的孩子有孤儿感,我时常询问做父亲的人是否与他们的子女玩耍,是否有为子女浪费时间的勇气和爱。答案很不妙!
但愿主耶稣安慰的声音也到达病人、痛苦者、儿童、尤其是遭受暴力的儿童,到达此刻家有丧事的人,到达所有善心人士。愿你们平安!(路廿四36)。不要害怕,我已复活了,我将永远同你们在一起!
◆只能祈祷的孩子第一次在儿童中心见到这个孩子,大概是四年前。孩子只有六岁左右,蹦蹦跳跳的。他主动告诉我:我妈妈走得太早,爸爸要做工,无法照顾我,只好送我到这里来。
我常常感慨这些问题:为什么儿童要受苦?为什么儿童得死去?若认为死亡便是一切的终结,那么死亡会令人感到害怕,惊恐,成了一种威胁,打破每个梦想和希望,破坏各种联系,中断每个旅程。
我们将不仅能够帮助印度和非洲的儿童,而且能够帮助这整个世界上的儿童,我们的姊妹遍布世界。”由德肋撒修女领导的修会,有成千上万的姊妹照顾那些需要爱的人,那些感觉“没人需要、没人爱、感到惊恐”的贱民。
在当今社会中,儿童、青年、成年人及年长者一起生活共处,但“比例发生了改变”。教宗指出,“长寿形成了大量的人,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儿童的数量极少。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造成许多后果。
2015年7月份,我们崭新的教堂已基本修建好了,神父又亲力亲为盖福传中心、儿童室、更衣室、订制跪凳、安装大屏幕。又正式成立了唱经班、读经班、礼仪组、儿童组、辅祭组还有爱心车队。
文致和主教等人用其生命保护的主要是中国妇女和儿童,而保护妇女和儿童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尺。文主教等人为保护中国妇女而牺牲,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他们正面和高尚的形象。
袁神父不怕苦,每次主教派遣他,他都服从,哪怕再贫穷的地方他也去。袁神父说:我到哪里,天主就跟着我到哪里,哪怕再贫穷的地方,有了天主,也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