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圣女日南斐法,圣女贝莱蒂,真福查瓦拉,圣理查德,圣依拉略,圣赖孟多……这许许多多的圣人都是凭着对自己信仰的执着精神,虽经历了不同的苦难磨练,但最终却都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可喜、可贺、可敬、可慕。
以此感受到了当修女内心遭受苦难试炼的时刻,是如何依赖信仰经受了考验;当修女心灵陷入黑暗的时候,是如何依赖信仰点燃了仁慈的火焰;当修女灵魂坠入神枯的境地,是如何依赖信仰找到了最后的力量;当修女为希望而困惑的时候
(德35:18-19)有许多时候,我们是如此软弱,面对苦难与不幸只有流泪痛哭。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天主是没有感情的,他不会有我们的感受。
耶稣开始公开谈论祂要受的苦难和死亡,在此情况中,耶稣带祂的三位爱徒上了高山。马尔谷福音记述说,耶稣“在他们前变了容貌,祂的衣服发光,那样洁白,世上没有一个漂布的能漂得那样白”。
这是里约热内卢一个广大、经受苦难和暴力的边缘地区,孩子们在少年时就遭受了各种暴行,多次看到死亡。
教宗对信赖天主进行了省思,指出为增进这种信赖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内心转变,通过苦难的磨练,以致懂得在静默中等待”,怀有信赖的耐心和温顺的心境。
祂来这里不是为了交付一套规则或主持某个宗教仪式;相反,祂降临到我们世界的大街小巷,是为了与我们受伤的人性相遇,轻抚被苦难折磨的憔悴面容,治愈破碎的心灵,让我们从囚禁灵魂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十字架向我们讲述降生成人的天主所受的苦难反映在了穷人的伤痛中。教宗最后邀请所有基督徒效法贤士们的榜样,他们“从另一条路”返回了家乡。
不在别人遇到苦难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在别人落难时不闻不问,落井下石。肯为别人打伞,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人生在世,并不是充满竞争和掠夺,更多的是共赢。有了这种人格,人生定会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然后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苦难?为什么连弱小无助的人也受苦?⋯⋯天主很喜爱这些疑问;在某种意义上,天主喜爱疑问胜过于答案。这点显而易见,因为答案是封闭的,疑问却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