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的依据大概来自亚巴郎给大司祭默基瑟德的十一奉献吧(创世纪第十四章)!天主教没有规定教友协助教会经费的方式,普通是自由乐捐。十六世纪时为修建罗马圣伯铎大堂,教会的确用过购卖赎罪卷的方式来募款。
那位撒玛黎雅妇人,果然在圣宠感召下,承认耶稣是默西亚,并彻底地改变了自己,旋即跑回城中大声呼喊,向群众宣传耶稣,使他们也认识耶稣。那位撒玛黎雅妇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朱主教在牧函中谈到天主的慈悲在主耶稣基督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时说:若我们想要了解天主的慈悲,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耶稣基督的生命里去了解,去体悟,因此,我们需要透过圣经及圣教会活生生的生命传承,去聆听,去默想,去默观耶稣基督在圣经中并透过圣教会对我们的言语教导
今天,通过圣事,通过祈祷,通过每天生活中的默观,我们遇到每天和我们同行的主耶稣,和天主在一起就是我们基督徒的喜乐。
在静默中,我们默观自己与天主的再度相遇、和好,一个个疲惫的灵被天主的慈悲所接纳,所融化。大家手捧蜡烛,一一走过各自人生的每个阶段,停在那个被天主召唤的时期。
感谢天主还能活动,于是又默念了三遍天主经、圣母经来谢天主。
首先是逾越节晚餐,再就是耶稣被捕,最后是耶稣被钉埋葬,四部福音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同样的事,让大家觉得天主圣神默感写成的圣经太奥妙了。
我非常喜欢阅读有关圣母显现的事迹,如露德圣母、法蒂玛圣母、瓜达卢佩圣母、南斯拉夫(默主歌耶)圣母……我也喜欢阅读有关圣母塑像流眼泪的事迹。
本书图文并茂,精心选配的幅幅名画不但点出主题,更是用以默观祈祷的好题材。问题直截了当,答案简洁干练,溯本求源;有圣经依据,又有教会训导。
天主是青年,因为祂「更新一切」(默廿一5)并喜爱新鲜事;祂令人惊喜并热爱惊喜;祂懂得作梦并渴望我们拥有梦想;祂缔结关系并要求我们也这样做,这就是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