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由此而知“众人如此喜爱喧嚣和运动”。人藉着工作、娱乐和家庭关系和友谊,甚至藉着恶习来予以实现。如此,人也体验到自身的依赖性、自身的空虚和无聊、悲伤和绝望。
(参玛廿八18-20)因此,我们的教宗本笃十六世透过去年十月颁发的宗座手谕《信德之门》,宣佈了「信德年」会于翌年举行,从今年十月十一日,即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开幕五十週年以及《天主教教理》公布二十週年纪念日开始
翻阅历史,从教会的建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从罗马大帝国皈依基督宗教,到十六世纪发现新大陆传教事业的开拓,以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梵二大公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梵二可称为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教友传教法令》,责令教友人人传教,而传教最好的方法之一,莫过于“为天主作见证”。什么是“为天主作见证”呢?
而没有领受圣职的,一般被称为平信徒,梵二大公会议再次强调平信徒在教会内的重要性。事实上,借着洗礼,平信徒已分享和分担了耶稣基督先知、君王和司祭的职责。
这位枢机也是1962-65年召开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学生。曾在华盛顿的美国天主教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若瑟•科莫恰克神父(FrJosephKomoncha)指导下主攻大公会议历史。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禄六世和梵二大公会议的训导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慈母与导师》(MatereMagistra)通谕中,强调“人类生命是神圣的:它自始便需要造物主的行动”。
同时也恰逢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闭幕60周年,该会议象征教会面对现代世界的强烈转型,而马里旦与保禄六世的思想合作,无疑对这一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勉励司铎要尽一切努力,「为领导大家团结相爱」(《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9),积极调和,求同存异,使「无人……感到被排除在外」(同上)。
16世纪的新教运动使北欧大部分民族脱离了罗马,之后的脱利腾大公会议刷新了教会。而16至17世纪则是公教会历史上福传的最佳时期之一,比如传教大主保方济各沙勿略在印度曾经一天为数千人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