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前来观礼的教外朋友,张神父请备修院8位老师到堂区进行慕道服务传递圣诞的信息,讲解教会的道理,收到了理想的效果。25日的天明弥撒中,有17位慕道者接受了洗礼。
奥弗贝克主教三月二十九日对本报说,两地教会的交流并不停留于经济上的支援,也着重牧民心得上的交流。一九九六年,香港教区把埃森的捐款转赠中国内地教会,支援修道人的培育。
接下来,夫妻教友们被分成5个组进行分享和交流,每个组都是由基督之侣的夫妻来带领。
圣音合唱团、西安圣爱合唱团、青年合唱团、英文合唱团及南京教区无锡堂区鲍思高青年团体的歌唱演员们齐聚舞台,合唱一曲《主永活在我心》,现场观众在振奋人心的圣乐引领下,情绪高涨,纷纷起立,兴高采烈地拍手伴奏,分享交流会在美妙的歌声
学员们和教友零距离接触,互相学习交流分享,共同探讨信仰、学习《圣经》。充分地提升了大家学习的热情,使每位参与者都能深刻地认识到福传使命的重要性。通过交流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到各个地方教会的长处。
他期望未来透过官方及民间的资源整合,及跨宗教的交流,让公益慈善事业做大。张采榆是联盟唯一的天主教徒,亦是联盟的中央评议委员会的会员。
我和老主教共同回顾了澳门教会16世纪以来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一直保持的重要身份和独有的地位,他对未来国内教会与澳门教会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充满了期待。
在马耳他,1960年代举行了最初的大公交流。当时,一群天主教神职人员开始定期与驻扎在马耳他的英国军队的随军牧师会晤,以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共同祈祷。
港口是生命的隐喻,是通往各地、交流、会面和等待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港口是一个登陆的地方,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抛开漫长的海上生活和工作,也许还有狂风暴雨。
“树和松鼠的故事”“爱的抱抱”“拼图游戏”等环节妙趣横生,让初次见面的青年们迅速打破陌生感,因共同的信仰与主内情谊,彼此从相识到相熟,纷纷互加联系方式,搭建起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