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信德”大量出版的教会书籍,及大地丰富了广大教友的信仰生活,这不仅为教友们提供了精神食粮,更为神父们提供了很得力的牧灵工具。
人们不该继续自视为大地的主宰,而是个客人。有人建议,应该推动平信徒的生态使命。有些人在经济剥削下被夺去生命,天主也在他们身上彰显出来。再者,有人期许教会,除了格外关怀青年和受造界以外,也要多关注穷人。
光是寻求共同财富的增长,仍有所不足,因为还必须做到财富均分;若只是追求科技发展,也是不够的,还得促使大地变得更有人情味、更适合居住。此外,教宗也提醒,单单靠信用体系,恐怕会造成贫困和依赖。
父母长眠于此,仿佛早已与大地融为一体。我拔掉一根根纵横生长的荒草,擦净墓碑上的尘土,将墓地积雪清理干净。跪在父母坟前好久好久,任由泪水狂流.......父母一生热心虔诚,敬主爱人。
许多村庄和居民区完全消失;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破败不堪;不同民族和宗教间和谐共存的社会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十年来遭遇的炸弹和各种战争武器的破坏,空气、水和土壤遭到污染,大地在呻吟。”
想到蒙古无边无际、寂静无声的广袤大地,我们应受到激励,放宽我们视野的边界:扩展眼界,看得更高更远,注视而不成为微小的俘虏,放宽我们的眼界,看到别人身上的善,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以及自己的心胸。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圣诞节使我们想起闪亮的圣诞树、圣诞卡(圣诞卡上老是画上白雪覆盖的大地,一些造型可爱的小屋子)、圣诞歌曲和大教堂里庄严而隆重的宗教仪式。
教宗进一步说:“天主的独生子来到世界,为把天父的真实面容启示给我们,并为使天上的事实更接近我们和大地。
这种祈祷使我比神操中想像式的默观祈祷更易于忘我,而专注所观的对象基督,被主的爱所吸引、感动,在黑暗、困惑、迷茫、看不到出路时,心神自觉的享受自己的痛苦,把一切都放在基督面前,更能培养一种随缘的关注,让我能从圣经、画像、大地
不必过分留恋生命中的绿色,它迟早会缩水褪色,变成一堆干巴巴的叶子,沉入泥土,与大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是它生命中最好的归宿吧。 落叶归根,一片树叶都有归栖之地,而人的归栖之地又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