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早时期,这一祈祷有个背景,我们今天会将其描述为末世性的背景。事实上,它表达了人们对主光荣归来的强烈期待。这一呼求以及它所表达的期望,在教会中从未消失。
正如保禄宗徒所说:“凡随从肉性的人,决不能得天主的欢心;但如果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你们就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神性。”
有着侵入性和广泛分布性的哀怨伴随着许多人的日常。这是一危险的感觉,有时是深度绝望,它侵入一个人的内心,似乎能战胜任何喜悦的动力。哀怨剥夺了生活的意义和活力,使生活成了一场没方向和无意义之旅。
答:高举《福音书》是向全体会众显示天主的话语,让大家意识到福音的重要性和神圣性。问:执事在游行队伍中走在主祭前面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说:‘我赦免自己的罪’。宽恕需要请求,需要向别人请求,藉着忏悔向耶稣请求宽恕。 因此,我们一旦得到罪过的赦免,就真正享有平安。教宗说:我们大家在内心都有这种感觉。
我能够度每日生活,因为我有一个辩护律师,要是我犯错,有很多罪,耶稣是一个好辩护律师,祂在天父面前为我说情。 教宗继续表示,若我们在堂区,在家里,在家庭中有需要,有难题,就该请求耶稣为我们祈祷。
(若8:3;11)主耶稣不但没有治妇女的罪,而且宽恕了她,可见主耶稣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特别是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面对围观、侮辱、讥讽、潮笑,耶稣还说:父啊,宽恕他们吧!
这是警醒的责任,不致于让压力、诱惑、我们的罪以及其他的东西,麻痹我们对美好与圣德的敏感,对福音喜乐的敏感。
教会相信已亡的信友,可能由于罪罚和小罪,仍未能进人天乡,必须经过一个炼净的阶段——教会习惯称他们为炼灵;炼狱亡灵的受苦,是暂时的,他们的名字已登录在永生的名册上。
让我们回想一下他们是怎么想的:‘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这女人是个罪妇’。这种鄙视。他们利用人,然后鄙视他。教宗指出:半途而废的牧人是一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