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愿望——一个秘密……弥撒后的聚会中,青年人热情地分享着自己这一个月的收获、困难、喜悦与迷茫。
随后前往岭东天主堂、漳州天主堂参观朝圣,目睹当地教友们的虔诚和热情而深受感动,并激发起教会一家人、两岸一家亲的情怀。
这不单是要显示些许的热情,而且“总要找出时间和方式,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并跟随那从不让我们感到窘迫的上主,“甚至在我们有了罪过时也如此”,因为“是爱走近他人,是光永远照耀,在黑暗中也如此”。
在衣著破烂,由于饥饿而身体变形的小儿子返回家时,“他离的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拥抱他,热情地亲吻他”。
他热情冲动,但又胆小怕事。在主耶稣预言他将受苦受难时,他说:“主,我已准备同你一起坐牢,受死”。主也同样警告他,你今天鸡啼两遍之前,你却要三次不认我。
起先由于路途遥远,原计划周日下午提前离开,但是看到许多教友们都热情奉献并用心去筹备这次活动,我和妻子最终决定克服困难,全程参与,感谢天主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感动。并在经历三次报名之后终于获得证书。
首先我愿意与你们分享热情而有效的共融的渴望,当我提供我每天的祈祷时,为的是这罗马的、我们的母亲教会、蒙召在爱德为首的,厚植共融的礼物,尤其要在自身内,让它在不同的实体和组成它的感觉内开花。
因为那时候讲道理是用整个身体来讲的,充满着热情和激情。用的英语简单且有限,但身体的语言却作了补充。所以只要热心,只要心中有天主,虽然英文不太好,但也是能够与教友们之间达成沟通的。
她走近又重复了两遍,那位俯身开锁的大姐直起身时,终于听到了她的话,热情地表示欢迎。她仍然不敢进去,大姐干脆又锁了车,把她送进教堂,交给陈世杰大姐。那天是12月24日。
当地神父也正致力于关注和关怀打工教友的信仰生活,帮助其在外地同样保持对信仰的热情。类似这样的堂区,全国各地还有不少。面对这样的现实,针对这样的状况,教会是如何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信仰生活给予关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