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卿在弥撒讲道中,敦促司铎团结一心,生活在以“教会的众议精神实现信友的普通司祭职”的前景中,并扩大“使徒工作的视野到世界的各个方面”。
祂建议我们本着日新又新的视野看待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家庭里,以及我们的人性脆弱、疾病和死亡。祂邀请我们以天主的目光看待这一切!信仰不可缩减为一系列理论信念、传统或习俗。
也就是说,“要去与天主相遇,去与他称之为‘基督徒弟兄’的被丢弃者相遇,去发展出新的视野,支持共同家园并负起共同的责任”。圣方济各的会规绝非“脱离现实的抽象规矩”。相反地,它将每个人的血肉之躯列入考量。
哲学系教授徐凤林、程乐松为参访团带来了以“现代化中国的学术视野:以耶儒对话为中心”、“宗教中国化的多元视角”、“中国人的信仰与心灵”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笔者有如下想法供读者或堂区参考:1、堂区在举办信仰培训班的同时,也应理顺信仰与致富的关系,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合理合法致富。
但当基督徒的生活失去了福传的视野,失去了宣讲的视野,它就病态成长:它自我封闭,变得自我参照,它变得萎缩,没有使徒的热心,信仰就枯萎。
’‘是什么在促使这人超越世俗的视野呢?’我认为,这有助于使教会越来越吸引人。不要为劝人改教而操心,而要吸引人!
上主的临在可以拓宽视野,医治思想和情感,给予我们克服困难和考验所必需的力量。哪里有主耶稣,哪里就有复活,就有生命,因为祂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在学习交流中,还参观了美国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城市著名名胜古迹和各类博物馆,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丰富了学员们的文化素养,增进了中美文化的共融交流。
教宗指出,圣依纳爵的旅程是一段不求安宁的旅程,因为它展望光荣天主的视野:它是不断寻找天主的人所走的行程,抱持的是一颗不求安逸和从不满足的心。这是一种圣善和美妙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