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那些拥抱传教献身生活的人应该特别清楚:因着神贫的誓愿选择了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追随基督,不是意识形态上的,而是像祂一样做穷人,像穷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恪守简朴生活、放弃一切权力,从而成为最弱小者的兄弟姐妹
教宗强调,今天,为面对意识形态、金融、政治权力的中心,家庭与信仰团体间的盟约至关重要。我们蒙召将希望寄托在爱的中心,寄予家庭,它充满人的温暖,以团结互助和众人参与为基础。
教宗在要理讲授中谈了家庭与世界的关系,表明家庭是使我们摆脱侵袭、摧毁、金钱和意识形态殖民化的世界文化的基础。家庭具有普世幅度和责任感,它并非只顾自己的亲情,而是使世界成为一家,坚信天主慈悲的护佑。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自由因宗教和意识形态原因而遭否决。其它的情况则是宗教自由虽然在法律文字上受到保障,但事实上则受到政治权力所阻止,或者受到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这些主流的文化更阴险地阻碍”。
本案件发言人耶稣会士历史学家贡佩尔(PeterGumpel)神父表明:「今天,当务之急是要改变负面舆论,让人认识庇护十二世教宗这个人,他与那些只追求耸动效果和受到意识形态操纵的媒体所描述的有所不同。
因此,无论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一切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简化都阻碍我们深入倾听他的讯息,即人人投入为公益服务的呼吁。
教会不谋求权力:既不谋求政治和经济权力,也不谋求意识形态权力。因此,她能以最大的自由向一方説明另一方的理由,告诉每个人一种以自我为准则的观点会对众人造成危险。
教宗强调,当时的诱惑如今仍旧存在,例如把福音的讯息意识形态化、教会功能主义和教权主义,以及没有能力与人的心灵交谈。
这种做法并非总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其危险在於,强者和富者能假借人权的名义建立现代新形式的意识形态殖民主义,危害穷人和弱小者。
司铎如果觉得自己远离天主,就要亲近「他的子民」,治疗「意识形态使他们的热情降温」的毛病;相反地,司铎倘若觉得自己远离「民众」,就要亲近「上主、天主圣言」,从中学习以耶稣的目光看待民众,理解「每个人在祂的眼中有多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