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3次,晚上7点到10点,这辆特殊的‘禧年’巴士开往不同城市。在当地主教的许可下,这辆巴士的门成了‘慈悲之门’。
教区蒲建华、兰玉芳修女在学习班的后4天,为传道员讲解了《天主教教理》卷四中的祈祷部分,两位修女用上课时间讲解祈祷的意义、对象、方式等,在早上和晚上的祈庆时间,则用感受大自然、默祷、泰泽祈祷等不同的祈祷方式
面对这等暴行,我们呼吁所有善心人士团结一致,抵拒所有针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者的偏见形式。」这些跨宗教与跨文化对话的代表们表明,「只要团结一致,任何暴力或恐惧都无法使各民族与文化远离和平之路。
马来西亚不同宗教团体长期以来互相祝贺节庆。一位退休的年长基督徒教师詹姆斯见证说:「我记得,我年轻在教书时经常应邀拜访我的穆斯林友人。这是一项传统。对他们来说,接待非穆斯林是莫大的荣誉。
后来被选为宗座外方传教会总会长,曾在香港的不同堂口服务,去过五个堂区,积累了丰富的牧民经验。本来觉神父可以一直在其中一个地方大有所为,但他没有刻意坚持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段行程使不同世代的人都参与到互助‘条约’中,也使肿瘤病患者与自己家人度过的艰辛经验得到重视。
自六月份起,每月十三日,我们以同样的方式,邀请不同的老师,讲解法蒂玛圣母的讯息,如何得大赦及其得大赦的条件,敬礼圣母的重要性,并颂念玫瑰经,烛光游行,圣体降福,呼吁教友们办告解,领圣体。
教宗说:互相尊重是对话的首要条件,而对话是在各个层面建立起来的:与自己对话,透过省思和祈祷;在家庭和宗教团体内,包括不同宗教团体进行对话;以及与公民社会对话。
教友们手上戴着不同颜色的腕带并作出承诺说:「我作为一名天主教徒,要给别人作好榜样。故我在此起誓:从今以后我不会口出无礼、抱怨、责怪及咀咒他人,并要活出感恩、喜乐及充满希望的生活。」
在此之前,3月19日至24日将在罗马召开会前会议,来自世界各地300位青年,其中包括天主教会、其他基督教会、其他宗教、义工、戒毒者等不同背景和生命经历的青年代表将出席该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