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说:“天主使用一个可怜人,通过这个人来临在人类间并为人类的益处行动。天主将自己托付给人,即使他知道我们的软弱,他仍然认为人能够代替他行动和临在。
这进程有赖于接纳、陪伴和聆听的行动来加以巩固。教宗方济各称,接纳他人等同于亲近关怀、向对话敞开、耐心友善,而不予以谴责。
转变我们心灵的是圣神,而不是我们的行为;圣神在我们内行动,改变我们的心!是祂引领教会,我们则应顺从祂何时何地随意施展的行动”。教宗解释道,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在圣神内得以重生”。
藉着人生观与行动,让我知道我的生命具有最基本的善。”这位父亲接着补充:如果儿子透过所看到的而有关这呼求感到放心,教育的真正目标便已达成,即使爸爸自己并不是完美、偶尔犯错,对孩子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
教会的礼仪帮助我们领悟,圣神的行动是在生命中的此时此地:下次您领圣体时,尝试感受及相信祂内在的行动。然后,圣神也许会提醒你本主日福音的最后说话:“你们心里不要烦乱,也不要胆怯。”
在回答有关具体的慈悲行动时,教宗表示,有必要去学习表达亲近和温柔的肢体语言,这也适用于讲道。教宗谈到三种语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成熟:理智的语言、心灵的语言和双手的语言”。
没有使命,圣召就不存在天主主动采取了行动,并等待我们的答复,因为圣召「交织着天主的拣选和人的自由」。圣召使我们向天主和他人敞开:「天主在爱中召叫,而我们满心感激地在爱中回应。」
这篇经文首先将十字架解释为一种天主与我们休戚与共的行动。天主拯救人类并不是通过一种从天而降、自上而下的魔术,相反,基督完全分担人类的处境,直到最底层,“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
圣母谢主曲的传教精神圣母玛利亚的谢主曲打破犹太人传统的思想格式和方法,变成了天主显扬自己和他在世行动的转折点。由玛利亚向未来世代所宣布的新讯息,惊醒了人类的良知,这是以色列人从前所不认识的。
于是耶稣开始行动,教宗说:“耶稣用唾沫和着一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这个行动暗示着人的受造,圣经记述天主用泥土塑造了人,幷给他吹了一口气(参见创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