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坚信施舍给穷人,必有宝藏在天上(玛19:21),那又怎能将自己的钱物白白地送给他人呢?如果不坚信为最小兄弟做的,就是为主做的(玛25:40),又怎么能将扶弱助残救苦济贫的善工坚持到底呢?
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更大更多更好的善事,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却很难遇到做大好事的环境和机会,因此也就应当调整思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就像被誉为穷人之母的印度德肋撒修女所说的那样,怀大爱,做小事
因此,他的言行触及到普罗大众感性和人格的最深处,在各大洲、各国、今日男女生活的不同境遇,引起共鸣。
教宗然后把耶稣在玛尔大、玛利亚家里作客的福音事迹和青年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宗说:在世青节期间,耶稣愿意进入我们的家;祂将看到我们的担忧、我们的忙碌,就像玛尔大那样;祂将等待我们像玛利亚那样聆听祂。
为此,“他常常勉励自己和同会弟兄们时刻牢记恪守与所领受的圣事相一致的生活。
(谷2:17)对比生活中其他人对自己的憎恶感,耶稣的宽容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振荡:他,竟然接纳我!
这些情况包括“无法生活下去的家庭、年迈孤独的人、被迫躺在床上的病患、憔悴和看不到前途的青年,以及穷人,他们提醒我们的自身样貌:一个需要向上主乞求慈悲的教会”。
接著,教宗向神学家们发出呼吁,说:「在这不断走出自我、与他人相遇的旅程,神学家应当做个怜悯的人,面对许多人受压迫的生活、今日的奴役现象、社会灾难、暴力、战争,以及许多穷人蒙受的莫大不义,神学家要心受触动
再者,有人期许教会,除了格外关怀青年和受造界以外,也要多关注穷人。
这种探寻建构起信徒生活的基本态度,那就是明了人存在的终极目标就是与主相遇。寻求天主的面容是我们在此尘世成功旅程的保证,让我们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