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三位修女都是教会里的老人,故今天来参与礼仪的有大部分都是老教友,她们相互回忆老嬷嬷们生前的点滴,忆起在文革期间,修女们一边白天上班,晚上还不忘教导当时还是小孩子的她们念玫瑰经,唏嘘不已。
当时教区百废待兴,跟老神父实习了半年后就分配到教区最大的一个堂区,一个人管理11个堂口,近1万多名教友。各地教堂破旧不堪,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赖斯,一个人住在美国纽约一条简陋巷子的老宅子里,她的丈夫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
在弥撒讲道中,黄神父首先对今天要加入圣教会的慕道者表示欢迎,同时结合今天的福音,告诫大家,“在生活中,要以信仰的心态面对耶稣,以一位基督徒的心态面对生、老、病、死及人生百态,在世度好天主给予我们的生命,
这些书是从旧的教科书里抄来的,旧的又是从老的那里抄来的,老的又是从更老的那里抄来的……”作家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激动得几乎颤抖了。他是这样说的:“你们现在想回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
辅祭的老霍告诉我。一只“木脚”,一个瘦小羸弱的身体,我也不是头一次见到像他这样的残疾人,但我确是头一次见到像他这样双腿致残,无法行走,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经常进堂参礼的教友。
像教师,像医生,像法官,像音乐家,像推销员……小时候见到的都是年纪很大的神父,严肃刻板,不苟言笑,一个“老”字扎根脑海。长大了,走入北京的教堂,我才对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新学期将开始时,8月底,我们的本堂郭神父带来一位爱心人士夏红女士,她听说我的事后,资助我们600元钱。雪中送炭啊,儿子学费有着落了。感谢主的爱借着好心人彰显在我们身上。
之后,姚神父调到伯多禄堂当市区总本堂司铎,每逢12月3日圣方济各·沙勿略瞻礼日(姚公的本名主保),总带我或我的弟弟妹妹去祝贺,每见面时,姚公总兴致勃勃谈起和我父亲在震新中学时的情谊。
可是作为寒假福传志愿者,在老、中、青、少年团体中作选择时,我竟然鬼使神差地选了少年班。很幸运地,对儿童辅导很有经验的廖修女与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