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河北灵寿人,193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奉教家庭,自幼学医,曾在本县工作,十年浩劫受牵连遣返回家,文革的一瓢冷水浇醒了执迷世俗的他。为增强信仰,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宗教知识。
她和丈夫耿增恩是文革后最早站出来接待神父、组织教友、恢复教会的人。1996年,夫妻二人积极投入麻池天主圣殿的建设中,丈夫被选为青山区片会长,王桂菊担任“信德”和其他教会报刊的义务发行员。
我们这代人,岁数大些的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中年人,成长于信仰的空白期;青少年则处于社会转型期,被世俗化的浪潮裹挟着。可以说在哪个年龄层都存在着信仰需要加深的问题。
由于文革,盈江大部分的教友放弃了信仰。改革开放以后,天主教再次由缅甸的神父及修女传入盈江,整个盈江县330多名教友,散居在不同的村镇。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无论是文革十年浩劫,还是平常的日子,她总是信赖天主,常常喜乐,热切祈祷,一言一行为天主作证。
可惜在文革期间圣堂被毁坏,改革开放后,教友们热心祈求圣母,希望能尽早恢复圣堂。1993年旧地修建的圣母堂胜利竣工。圣堂奉献后,本村以及周边的教友经常来此敬礼圣母,或求恩、或谢恩者,无不蒙主恩赐。
我的本家有一位大叔原来是国民党军官,受文革影响亲邻都看不起他,他死的那年家徒四壁,娘儿四个准备去讨饭,妻子得知后,主动把家里仅有的山芋干送去三十多斤,又替她们想办法度过了春荒。
文革中,狼山圣母像被毁。
外籍传教士于50年代被驱逐出境后,王村祇留下两位中国籍修女服务,1966年文革开始后她们被迫返家,圣堂全部房屋被县农牧场占用。
杨道公老师一生经历坎坷,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先后两次蒙冤被拘留审查,文革期间受迫害尤为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他的问题才得以彻底平反与纠正,杨老师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却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