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小学生前来参加弥撒;高中的百分比差不多;但在大学,这比例下降到5%。许多大学生不上圣堂或者祈祷,但他们花时间温习、渴望达到目的、专业战斗心态令他们之间的距离疏远。
32人迎接团中包括南允哲(檀园高中教师)的父母,准备当神父的高中生朴胜浩的父亲。其他的人有残疾人士,菲律宾和玻利维亚等国来的劳动者,犯罪受害者的家属等受伤害的社会阶层。教宗通过翻译聆听他们的故事。
重要的是有了那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使我在高中三年很快乐。当然,仅仅是快乐这个词并不能够把我心中那种感觉完全表达。总而言之,参加这个青年聚会让我改变了很多,得到了很多。还是那两个字:感恩!
我的家庭是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除了爱人和6岁的女儿琦琦,我的母亲和上高中的弟弟也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住院期间,母亲非常挂心我的身体健康,并因此还得了两次病。
事情是这样的:在80年代,有一外地女青年,在她家里做保姆,当阿姨发现她是高中毕业生时,就鼓励她去学习电脑,自己当保姆,给她做饭,陪她上班,还给她交学杂费。
他们特别庆祝「思高中文圣经」(新旧约合订本)在港诞生出版五十周年,并纪念《教会内的圣经诠释》宗座文告颁布廿五周年。
1963香港圣心初学院(指导员)1963–1968越南大叻初学院(议员及指导员)1969–1970越南大叻初学院(同上)1970–1975越南大叻初学院(初学师,1973后兼院长)1975–1977台南慈幼高中
[图片来源:法新社]四年前,额我略·恩德拉万(GregoriusEndrawan)在东雅加达的高中读最后一年,当时他即使考取优异的成绩,但还不知道自己能否升上大学。
上高中时,因为住校很少进堂了,只有重要的节日回家参与弥撒。这样一来,我就越来越冷淡了。那一年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我与主渐渐疏远,接着政治课的学习使我感到了迷惑。
原来林跃斋自幼家境贫寒,很小就成为孤儿,是教会帮助他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为此,他要报答教会的养育之恩,把爱回馈给需要帮助的人。 所以,他始终“无论做什么,一切都要为光荣天主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