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体圣事中,互祝平安礼可通过目光交流或点头示意来完成。在送圣体时,送圣体人员须继续佩戴口罩,送圣体前先洗手,最好是手领圣体。此外,也将恢复游行活动。
他们去年对巴西的森林提出了关注,今年又在格陵兰举行会议,这项关于北极的座谈会在宗教与科学更新合作的标记下结束,目光超越了不调和及有差异的批评,意识到大家对环境负有的责任,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
孩子,我此时此刻在山园中用无限柔情的双眼注视着(二千年后)现在的你,看看我带有渴望怜悯同情的目光吧!这就是你们多追随的贫穷可怜的主,你们要记住:这才是你们所应寻找的主,满负贫穷与柔弱的主!
我认为这一点实在极为重要:要说明教会的信仰是什么,但在说明信仰时,也要注视实际具体的人,好让人不感到信仰好似判断人的棍棒,而是用爱及仁慈的目光注视人。有些记者认为世界主教会议缺乏真正的辩论。
教宗以慈父的目光看着他身边的这些主教,他们为了保护教会的小小羊群曾经或正在面临生命的危险。在他们的教区,圣堂的钟声夹杂着炮火的轰炸声。
最后,貌波枢机指出这个国家应始终具有怜悯和慈悲的目光,从而本着和平与尊严的观念去对待罗兴亚族问题。让怜悯和慈悲像河流一样在我们的土地上流淌。
教宗勉励众人以信任的目光转向圣母玛利亚,以爱的眼光不断地向圣母祈求。因着她的援助,愿教会成为所有人的家,一个知道接纳众人的家。教会是母亲,如同圣母玛利亚那样。圣母是我们的楷模。
「《圣经》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裨益,带领我们回归造物主的目光:『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一31)。宗教具备那有助於携手推行道德同盟的资源,以促进尊重人的尊严和照料受造界。」
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家庭的生活、在假期中的体验,以及看待近人的目光。
马拉佐神父指出,「保禄六世并不在意形象和角色」,因为他一生都「以天主看人的目光看待人,并予以接受:人会犹疑不定、有所匮乏、有其局限」。他承认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脆弱,他在「手稿」中也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