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受难的十二篇讲道》,7)兄弟姐妹们,这就是我们蒙召要成为的:我们所吃的,成为“感恩祭式的”,即人活着不是为自己,只以占用和消费的逻辑而行事(参阅罗14:7),而是知道把自己的生命作为送给他人的一个礼物
我想到“依赖”让人成为奴隶,它常令人感到不满足,消耗人的能量、财富和情感;我想到追求时尚,它们让人由不可能的完美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所驱动,把人商品化和损害关系。
更需要治愈一种全球化思维所造成的创伤,这思维将消费置于中心、忘却天主和生命的基本价值。
教宗提出的最后一项勉励是,「圣诞节绝非商业消费主义的节日,而是在马槽、在心中迎接上主的喜乐节日」。
他表示,我们的文明按照‘只有年轻人有用和可以享受’的消费模式,不允许老年人参与、甚至说话、或被提及。这些老年人对於整个社会而言,其实应该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储备!
教宗最後表示,西方正在走导致恶化和颓败的相对主义、自私自利和消费主义的道路;亚洲却有着精神的储备。
三、学会了打理自己人生,特别是信仰与世俗的关系;更学会了家庭理财,合理消费,量入为出。为了爱主与克苦做补赎,把饮酒、吸烟两大恶习戒掉,把打扑克、好玩的恶习也戒掉;虽然工资不高,结余却不少,为什么?
接着,米兰比可可大学的经济政治学教授布鲁尼在演讲中探讨:今日世界,工作与节庆的关系,强调与消费为主的社会不同的「无偿」观念。
可是,人却成了崇拜盈利和消费偶像的牺牲品,教宗指这是功利主义的文化。他说要是一台电脑坏了就成了一件大事,而许多人的需求及不幸倒成了常态。在这种文化的促使下,人的生命也成了要被扔掉的东西。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都拼命忙着挣钱,忙着消费,忙着享受生命。很多人都说活着挺累的,在物质社会里总是身不由己,何况年轻力壮,时间还多的是,谁会留意什么生命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