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立即动身到依撒伯尔那里,帮助这个已怀胎的表姐(参閲:路一39-56);在白冷城,玛利亚生下了天主圣子(参閲:路二1-7);在加纳,她把两位新婚夫妻的困窘放在心上(参閲:若二1-11);在哥耳哥达,她没有因痛苦而退怯
我们应当立即跪下来向天父祈求,祈求减轻她的痛苦,赐予她战胜痛苦的勇气和力量……我们都是天父的儿女,不论我们有多少缺点,都应该彼此相爱。
从那时起,孩子开始懂得了什么是痛苦。不久后的一个傍晚,我的电话响起,传来那个男孩的声音:王老师,我想请你帮帮我妈妈。她现在特别无助!
因为圣经明确告诉我们,物质财富不仅不能使我们满足,而且更多的时候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沼泽,甚至远离信仰。保禄说:只要我们有吃有穿,就当知足。
我们有喜乐、欢庆和激动万分的时日,也有感到阴暗、内心痛苦、被遗弃和忏悔的黑夜。我们思量我们所倾注的泪水,那些令我们喉头哽塞的泪水,而那未曾流出的泪水又使我们心情沉重,或仍旧让我们感到压抑。
经过这么多的痛苦、伤害,以及不幸,我们现在拥有了新的生活。主教说。如果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可以重建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国家,我们可以宽恕一切不道德和错误,并实现一个通过宽恕的新生活。
教宗说:我们这些蒙爱的人,当我们再次跌倒时,会觉得比上一次跌倒时更痛苦。这是一种有益的痛苦,使我们与罪恶逐渐分离。因此,我们发现生活的动力源自接受天主的宽恕,在一次又一次的宽恕中继续前进。
教会需要有能力为他对话的子民而哭泣的人、分担他们的痛苦、忧虑他们迷失了方向、提醒他们真理。甚至不惜激怒他们、招致迫害,就像圣斯德望所遭遇的。
初次见面,灾民们是不愿和我们谈及痛苦的经历的,只是偶尔提及,但也只是一带而过。因为他们愿把坚强的一面留给他人,不愿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痛苦的印象,增添别人的负担。
曾几何时,有人以为这种维持生命方式有损患者尊严,不应该使患者如此痛苦生活下去,因此制造舆论声势,要求除去患者食物养分插管,结束她的生命,免除她受更多的痛苦。这种论调很相似安乐死的理论。